觉得30岁后会贬值的人,他们30岁之前的人生也没有什么价值吧。

SK-II的影片又在朋友圈刷屏了。

和去年被疯狂转发的《她最后去了相亲角》一样,今年这则影片关注的仍然是女性在现代社会里所面临的压力和困扰。

废话不多说,先上视频:

暂时无法播放,可回源网站播放

1、

是的,今年的关键词是:年龄。

如果说《相亲角》是一部微型纪录片,那今年的《人生不设限》就有点像是黑镜式的科幻寓言。

影片的主角,是中日韩三个东亚国家的女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她们的身体就被打上了生日标签,1987年6月21日——就像是产品的生产日期一样。

而这个产品的保质期,是三十年。

觉得30岁后会贬值的人,他们30岁之前的人生也没有什么价值吧。

上海,首尔,东京,三个女孩子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但她们的人生却因为同样的遭遇而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随着三十年保质期的临近,她们愈发明显地感受到周围认识和不认识的人所投射的异样眼光——在大街上,在地铁上,在机场,在健身房,在夜店,在家里,在相亲的饭桌上。

标签烙在她们的手臂上,烙进她们的皮肤和神色里,难以擦去,难以隐藏,像是耻辱的红字,一次次地提醒着她们身为“过期产品”的屈辱——

也刺痛电脑前生活在同样的年龄焦虑文化中、对她们的遭遇感同身受的你我。

2、

年龄焦虑,是我们这个时代有病的症状之一。

年龄带来的焦虑和羞耻,不仅仅女性才有,也不仅仅出现在东亚。

心高气傲的马克·扎克伯格曾经说过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年轻人就是更聪明。他,以及整个硅谷所定义的年轻人,就是30岁以下。

而30岁以上的老狗,则会受到无情的嘲讽。

硅谷30岁以下员工的比例高得惊人,这样的局面不是由科技行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而是因为CEO们不加掩饰的喜好。

还因此造成许多硅谷员工到了26岁就拼命整形美容,极力想要掩盖岁月最细微的痕迹,就是害怕担心被扫地出门。

中国也一样。据说投资圈里有一条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年轻人带领的初创团队更容易受到青睐,很多创始人仅仅因为自带90后标签就被供上神坛的例子,而30岁以上的创业者就要接受格外严苛的审视。

美国的媒体上,为30岁以上未婚女性提供心理指导和婚恋建议的文章比比皆是。

中国的微博上,90后开始无病呻吟地感叹人到中年,而80后则惊惶地发现自己连讨论中年危机的话语权都被剥夺了。

《老友记》里,Rachel过30岁生日吹灭蜡烛的时候说,“I am 29, again.”

第二年,31岁生日,她又说,“I am 29, again and again.”

这种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过了30岁,把之后的每一年都看成是另一次29岁的惶惑心理,每个经历过30岁关口的人都能心领神会。

30岁,如同许多人生任务的死线,逾期未完成就像是拖欠了功课而惴惴不安。

全世界的人,都有一样的焦虑。

3、

伴随年龄焦虑产生的,是社会对个人在年龄问题上的秩序要求和操纵欲。

我们社会的习惯性思维里,对于整齐划一、对于秩序美感,有一种偏好和迷恋。

这种迷恋,借助于体制、机构、组织、集体、风俗、传统、家庭和一切人际关系所形成的强大网络和力量,堂而皇之地穿破人与人之间原本应该有的界限感,从而对我们每一个人施加影响。

和年龄焦虑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一张妄图指导我们人生进程的时间表:

在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你必须要完成的事,如果没有按时完成,你就成了人生课堂里可悲的留级生,或者超市里过了保质期还没有卖出去的的滞销货品。

比如结婚。

过了某一个年龄阶段——大多数时候是30岁——如果你还没有婚嫁,在朋友邻居、同学同事、亲戚家人乃至居委会大妈的眼里,你就成了格格不入、可能哪里不太正常的异类,就是被同情被怜悯像是没有赶上末班车只能留在原地无法回家的剩男剩女。

而如果你在某个年龄阶段做了被认为不适合这个年龄做的事——比如40岁出国念书、50岁辞职创业,那你就更是异类,像是在高速公路上强行掉头逆向行驶的秩序破坏者。

这种被社会强行建立、强加在我们头上的秩序,形成了巨大的无处不在的压力。

为什么我对这种秩序、这张时间表如此反感?

因为它无关法律、无关道德,却凌驾于一切之上——干涉我们的自由选择,否定我们每一个人本来的价值。

似乎我们人生的所有目的,都只是为了和其他人一样,按部就班地完成那张时间表,一一打勾,然后安静等死。

可是,凭什么我们必须要和别人一样时刻不停地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凭什么不能随心所欲地在这里走个弯路,到那里抄个捷径、或者干脆坐下来闻一闻花香呢?

真是太荒谬了,我明明比大多数人多看了一路风景,为什么反而成了你们眼里的失败者?

4、

这种年龄焦虑形成的不合理秩序规范,异常强大。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感受到它的牵引,也感受过自己的力不从心。

虽然社会在进步,尊重个人选择渐渐成为共识,“什么样的年纪做什么样的事”这种霸道观念会慢慢消解,但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绝不会完全消失——对于女性来说,尤其如此。

而且——每个人都身陷这种秩序之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同时每个人又都是加害者。

明明自己才下定决心在40岁时跳出舒适区转行做自己喜欢的事,转头就半开玩笑地对身边未婚的朋友说“你年龄也不小了,该找个伴儿了”——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甚至,你自己就可能是自己的加害者。

白天你带着虚妄的勇气,以为自己可以对抗全世界异样的眼光,可是晚上躺在床上你辗转反侧,灵魂跳出身体对自己进行拷问,于是你开始反思人生是不是真的走错了哪一步——这样的经历,我身边不少朋友都有。

配合今年的短片,SK-II在亚洲范围内对女性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女性的黄金年龄是27岁;

超过半数的女性不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年龄以及婚恋状态进行评价;

66%中国女性的年龄压力来自于自己内心。

也就是说,用保质期标签封印你的,很多时候不是社会的压力,而是你自己的心魔。

5、

对抗需要力量。

焦虑,恐惧,惶惑不安,来自你自己的软弱,无能,不确定。

用一句忘了在哪里看到的话来说就是,那些担心自己过了30岁会贬值的人,大概他们30岁之前的人生也没有多少价值。

觉得30岁后会贬值的人,他们30岁之前的人生也没有什么价值吧。

对抗年龄焦虑——无论这种焦虑来自于社会还是你自己的内心——当然也需要力量。

英文里,我很喜欢一个词,empower。这个词在中文里一般翻译成赋权,它的意思是,赋予某某人力量。

谁能赋予你力量?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我可以列举出许多对抗年龄压力、活出自己人生的成功范例,比如60多岁的赵雅芝保养得像是只有30岁,比如邻居王叔叔51岁时还去读了一个博士学位。

可是这些鸡汤故事如果不细细咀嚼,并不能给你真实的力量,因为你无法过出别人的人生。

勇气和力量来自哪里?来自于你对自己人生的牢牢掌控——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底气。

几年前,张曼玉跑到草莓音乐节演出,结果受尽嘲笑。

嘲笑的直接导火索是因为她唱得不好,跑调离谱。可是我想在那些嘲笑声中,一定还混杂着这样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看吧,50岁了还不老实,非要跑去玩音乐,这下出大洋相了吧。

但是张曼玉无所谓,她拿过柏林影后,拿过5个金像奖,早就功成名就。再大的洋相,再多的嘲笑,她也承受得起,所以能够无视别人加在她身上的“50岁行为规范”,自由,任性。

这就是底气。

6、

所以,我想说的是,如果你也处在年龄焦虑之中,请你,寻找到自己的力量和底气。

你要正视来自社会的年龄压力和年龄歧视,接受它的存在——不完美,但这是世界的本来面目,装作视而不见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你也要接受年龄变化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这是自然规律,同样不完美,但这是生命的一部分。

你更要看到,年龄带给你的不仅仅只有青春的流逝,也有岁月的沉淀——你变得比以前更成熟,更洞察,更智慧,更坚定,更内心明亮。

最重要的是,你要牢牢掌控你的人生——你清楚地知道自己人生的每一步应该怎么走,而不是随波逐流,随遇而安。

不像别人一样按部就班过日子,不应该是你给自己的懒惰和安于现状找的借口,不应该是你无奈无能之下的被动选择,而应该是你主动做出的人生安排。

你在30岁没有结婚生子,不是因为你想逃避婚姻和家庭,而是因为你清楚地知道:

结婚生子不是你必须承担的社会本分,找一个男人过日子不是你实现幸福的唯一途径;你不排斥恋爱结婚,但也不觉得有必要为了能把自己嫁出去而委曲求全找一个你不喜欢的人相守度日;婚姻不再是你人生的目的,而是你权衡之后所做的选择。

所有其他在每一个年龄阶段被要求完成而你没有完成的事,同样都应该如此。

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人生每一步应该怎么走,并且有能力承担为之付出的人生成本和代价,同时有把握有信心在别的地方把损失弥补回来。

归根结底就是:你要让自己努力变得更强大,更优秀,这样才会让别人对你无可奈何。

这种强大,这种力量和底气,是物质的——张曼玉跑去玩乐队,是因为她积攒了足够的财富,无需担心赚不到钱。

这种力量和底气,也是精神的——掌控了自己的人生,意味着你在心灵和人格上的完全独立,你平等地站在所有人面前,不再通过他人的目光来定义自己。

既要心怀拈花微笑的善意,也要背上能随时抽鞘而出的刀锋。

7、

SK-II那个视频的结尾,那三个女孩,不约而同地找到了勇气和力量。

她们不再为年龄而感到羞耻,不再试图隐藏那个耻辱的封印——站在上海、首尔和东京,她们坦然地挽起衣袖,伸出手臂,却发现那个标签已经彻底消失了。

她们就这样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当她们不再为自己设限,也就没有别人能够为她们设定期限。

我喜欢这样一个寓言。

请你也坚信这一点,不管你是男是女,不管你是20岁、30岁还是40岁——

年龄只是数字,你可以改写自己的命运;当你不再为自己设限,也就没有人能够为你设定人生的期限。

觉得30岁后会贬值的人,他们30岁之前的人生也没有什么价值吧。

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不管什么时候都不晚

前两天我介绍了一部最近在美国很火爆的纪录片《制造杀人犯》,讲的是美国威斯康辛州的一个底层白人,年轻时被冤枉而坐了18年的牢,后来被DNA证据洗脱冤情,没想到出狱两年后又再次因为谋杀罪入狱。他的第二次受审过程同样疑点重重,有很大可能又是冤狱。

这部纪录片从他第二次入狱开始拍,跟拍了十年,上个月播放后引起巨大的轰动,引发了公众对司法公正的质疑,有十几万人联名签署要求对案件重审。 继续阅读“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不管什么时候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