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看待特朗普的中国病毒论?
1、歧视 接着昨天的文章,讲讲我的另一个预测:疫情的蔓延也许会加深某些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和排斥,中国人在世界上会遭遇更多的歧视和区别对待。 当然这不算什么预测,已经有很多的苗头和迹象。 早在1月底疫情在武汉刚刚爆发、病毒才传播到极少数几个国家的时候,世界各地的媒体上就已经有很多这一类事情的报道。 这些歧视,有时候表现出来是轻微的排斥,比如疫情初期在日本和泰国,都有商店曾经贴出“不欢迎中国人”的告…- 5.1k
- 0
-
疫情是面放大镜,放大中国的问题,也会放大美国的问题
美国的新冠确诊人数在继续快速上升,周六一天新增117例确诊。两天前全美还只有20个州出现疫情,14人死亡;两天之后,疫情扩散到了32个州,一共有426例确诊,19人死亡。这是截止北京时间3月8日晚上7点的数据,在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数字可能还会有比较大的变化。 《纽约时报》的这个图,一周前一大片都是灰色,而现在则是代表出现病例的淡黄色占了多数。 纽约州的确诊数也从两天前的22例大涨到了89例,其…- 5.1k
- 0
-
Ellen和小布什教我的事
昨天文章里这样一条高赞留言,看了让人很感慨: 与此同时我还在另一篇文章里看到这么一句话: “也许摧毁人类文明的,不是核武器,而是social media。民粹+社交媒体,威力不亚于二向箔,把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非黑即白,非友即敌。” 所有这些变化——非黑即白、非友即敌,是不是完全要归咎于社交媒体? 也许有待商榷。 但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极端、撕裂; 人们更加难以…- 1.3k
- 0
-
被清洗的美国华人科学家们
《彭博商业周刊》最近有篇调查报道,“The U.S. Is Purging Chinese Cancer Researchers From Top Institutions”,讲美国的科研领域里出现了一场针对华人科学家的“清洗”。 这些顶尖的科研人员来自中国大陆,大多在美国留学工作多年乃至已经入籍美国成为美国公民。以前这不是什么问题,但在如今诡异的形势下,中国出身的背景成为他们的原罪,而他们和中国…- 792
- 0
-
什么样的人会为巴黎圣母院大火拍手称快呢?
虽然早上就已经被铺天盖地的新闻刷屏,但当我坐在电脑前,看到视频里巴黎圣母院的尖塔在火光中折断的那一瞬,心里仍然再次涌起了难以名状的伤痛之情。 再后来看到另一则视频,巴黎的街道上,人们表情凝重地对着巴黎圣母院合唱圣诗,他们的歌声平缓但坚定有力,让人感动。 那些唱歌的人里,一定既有巴黎本地的居民,也有来自世界其他地方的游客,但我想在那一刻,说他们都是“巴黎人”,也不为过。 BBC的纪录片《文明》里,艺…- 2.4k
- 0
-
新西兰枪击案的凶手走遍了世界,却一直生活在兔子洞里
上周五新西兰基督城清真寺枪击案的凶嫌之一、28岁的澳大利亚人 Brenton Tarrant,在出发去行凶之前曾经在网上放出一份他自己写的“宣言”,标题叫“The Great Replacement”。 文件洋洋洒洒多达74页,据他自己在文中透露之前还写过一个240页的版本,后来一时冲动自责全部删除,这次发动袭击前的两个星期又重新动笔写了个简明的版本。 这个小小的细节,说明了他的内心曾经有过的挣扎…- 2k
- 0
-
不爱国就滚?有生之年终于看到美国人也开始了这样的对骂。
今天读到NBA金州勇士队教练史蒂夫·科尔 (Steve Kerr) 怒怼特朗普的一篇长文,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在过去这几天时间里,到处开炮的特朗普同时跟NBA和NFL这两大职业体育联盟撕了起来。撕的原因,说来可笑,围绕的是“爱国”这件事。 原本在美国,“爱国”根本不会成为引起争议的话题。美国人非常爱国,大街上随处可见飘扬的星条旗,据说散漫的欧洲人到了美国,对这样的景象就非常不适应。 爱国归爱国,以…- 754
- 0
-
还记得西安那个重锤砸穿同胞头颅的青年吗?这件事如今有了美国版。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校园里一个白人种族主义分子的集会上,一个名叫詹姆斯 (James Alex Fields Jr.) 的白人男青年,驾着一辆灰色道奇挑战者跑车恶意冲撞反对他们的人群。 人们惊慌失措四处逃散,现场传出的视频里可以听到一片惊叫声和 fuck 的骂声。不幸的是仍然有不少人来不及躲闪,一名32岁的女法律助理被撞后重伤不治。 这个新闻,一下子让我想到了2012年9月西安的…- 3.5k
- 0
-
为什么我们都应该关注这一次的法国总统大选
此时此刻,法国大选的第一轮投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如果一切不出意外,到北京时间凌晨两点,投票结果就会产生,媒体到时将会公布初步的出口民调。 当然,有了投票结果也不代表就能选出新的总统。法国总统选举的规则玩法比较复杂,一共分两轮。第一轮,所有候选人都参加,如果有人得到的选票数超过50%,他就自动获胜,当选成为新总统。 如果没有任何一个候选人拿到一半以上的票,得票数最多的两个候选人就自动进入第二轮投票…- 600
- 0
-
川普是中国的间谍?时代折叠了。
这个星期,《纽约时报》有一篇评论的标题非常吸睛,叫《川普是中国的间谍》。 文章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是《纽约时报》的固定专栏作者,他可以说是当今美国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专栏作家之一,曾经三次获得过普利策奖。早在2012年,他就撰文呼吁中国要确立一个自己的、不同于美国梦的中国梦。后来中国大张旗鼓推出的中国梦主张,就被西方媒体认为可能受到了他的启发。 一言九鼎的弗里德曼当然不是真的在指控川普是奥观海的接…- 2.1k
- 0
-
梅姨怒怼特朗普刷屏,我想到了两部美剧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jQ3MjM0NTIwMA==.html 相信今天你已经被梅姨在金球奖上接受终身成就奖时的那段致辞刷屏了。在那惊天动地撼动整个美国的六分钟里,她完全没有提特朗普的名字,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对候任总统最有力的炮轰。当然,她真正针对的不只是特朗普,而是在特朗普的持续煽动和示范下,在美国社会逐渐开始显山露水的排外和仇恨的浪潮。看了她的这…- 5.4k
- 0
-
如果你还没有听说过这两个词,这几年你会一直看到它们
牛津词典最近评选出了2016年的年度词语,“后真相”: Post-truth 这个词还有个近义词 post-fact,“后事实”。 不管是“后真相”还是“后事实”,意思都一样,指的是人们的言论观点更容易受到情绪和个人信仰的影响;塑造人的思想的不再是事实,而是情绪。 这个词诞生已经有好几年了,但一直到今年才开始频繁地被使用,在英文新闻报道和社交媒体上出现的数量比往年猛增了2000%。 为什么?因为2…- 268
- 0
-
价值观才是人和人之间最深的鸿沟
不出所料,昨天南海的新闻又把朋友圈变成了热闹的战场。有人热血沸腾慷慨激昂,也有人冷眼相看出语相讥。 这样的场景在每一次热点事件爆发时都会出现。在生活中我们不会随便和别人聊起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但是有了社交媒体以后,我们的大脑像是装上了一扇窗,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瞥上一眼。不管是亲友爱人,还是几年十几年没有见过面的中学同学,或者是曾经帮你租过房子的中介,都能够知道你的想法,你完全无所隐藏。因为你转发…- 4k
- 0
-
英国退欧不是一个笑话,即使是,也是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到苦涩的笑话。
关于英国退欧,把我的一些看法汇总在一起说一下。 1、我们不应该靠段子认识一个国家。 围绕退欧公投,这几天又不断有一些新的幺蛾子报道。 比如说Google Trends发布的搜索数据显示,公投后英国人关于欧盟搜索最多的几个问题里,居然有“什么是欧盟”,“欧盟有多少国家”之类的常识性和基础性问题。 再比如说,有英国媒体采访了街头的路人,有很多投了脱欧票的人表示自己投完票马上就后悔了,本来以为脱欧只是闹…- 2.4k
- 0
❯
搜索
扫码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幸运之星正在降临...
点击领取今天的签到奖励!
恭喜!您今天获得了{{mission.data.mission.credit}}积分
我的优惠劵
-
¥优惠劵使用时效:无法使用使用时效:
之前
使用时效:永久有效优惠劵ID:×
没有优惠劵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