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跌到谷底的她告诉你,做自己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今天想说一说Ellen DeGeneres。

全世界叫Ellen的人千千万,但只要一说Ellen,相信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会是她。

欧美人习惯用姓来称呼不熟的人,而能够被人省去姓、直接用名字来称呼的,本身就代表了一种超出寻常的喜爱。那么多名人巨星天王天后,能够有这样待遇的并不多。

欧普拉大概算一个,但那多多少少是因为欧普拉这个名字比较独特,几乎没有重名。

Ellen就不一样了,本身就是个常见的邻家名字,还能被独一份地霸占,了不起。

当然我承认,大家喜欢直接叫她Ellen的一部分原因是DeGeneres这个姓太难念又太难记了。英文里有一些单词,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可能永远也记不住怎么拼写,Degeneres这个姓应该算一个。

但不管怎么样,大家对Ellen的喜爱是毋庸置疑的。

想看看她有多红,只要在Google里输入Ellen,搜索框里出现的联想几乎是清一色的溢美之词:

为什么Ellen DeGeneres这么棒;

为什么Ellen DeGeneres是一个行为榜样;

为什么Ellen DeGeneres是一个领袖;

为什么Ellen DeGeneres是一个好的领袖;

为什么Ellen DeGeneres是最好的;

为什么Ellen DeGeneres获得了自由奖章;

为什么Ellen DeGeneres能够激励人心;

为什么Ellen DeGeneres是个英雄。

这些自动联想都是被Google用户搜索最多的条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映了公众对Ellen的印象。你可以试一下输入别的明星,很少有这样一边倒的美誉度。

更不用说,她还曾经被美国人评选为最适合当总统的名人,虽然这个评选有点恶搞性质,但多少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曾经跌到谷底的她告诉你,做自己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出生于1958年1月26日的Ellen刚刚过了自己的60岁生日,之前她在推特上宣布这件事的时候引起了一片惊呼。虽然她的生日不算秘密,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搜到,但还是有很多人表示,不相信她已经60岁了。

曾经跌到谷底的她告诉你,做自己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是啊,她不光样子显年轻,心态更年轻,动不动就在自己的脱口秀节目里跳舞,怎么看都不像是60岁。

和她一样今年60岁大寿的麦当娜莎朗斯通,都遥远得像是上个世纪的人物,可是她还一直活跃在电视上,屹立不倒地保持着最红脱口秀主持人的地位。

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当下性”,她好像有一种永远站在时代前头、持续更新自己的超能力,是这种能力模糊了她的年龄背景,让她一直不会过气。

#

大家喜欢Ellen,我想第一是因为她的幽默风趣,作为脱口秀主持人,这是她的专业能力。

第二是因为她的“kind”,她性格中的善意。

你看她虽然总是四处调侃,但所有的取笑恶搞都有限度,绝不会让被取笑的对象难堪,她的笑话不会伤害任何人,揭伤疤的事她是绝对不会干的,而且她还常常喜闻乐见地自黑。

所以上她节目的嘉宾永远不会有心理负担。

曾经跌到谷底的她告诉你,做自己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第三个原因,是她很真实,她“做她自己”。

现在我们把“做自己”这句话快要说滥了,仿佛这是一件特别轻松的事,就像决定今天下班不挤地铁改搭出租车一样简单。

很少有人想到,做自己其实是一件需要付出代价的事,背后有多少黑暗中的求索,痛苦里的挣扎,无奈之下的放弃,以及来之不易的释放,解脱,蜕变,与成长。

没有这样一个沉甸甸的过程,又如何配得上做自己这样三个字。

曾经跌到谷底的她告诉你,做自己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如今所有人都知道Ellen是女同志,大家早已平静地接受了这一点。

可是在20年前,Ellen通过《时代》周刊和全国性电视节目出柜,却是美国大众文化史上历史性石破天惊的一刻。

她想做的,不过是让大众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虽然私事本不必和外界分享,但每时每刻需要在公众面前保守一个秘密,对她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

直到有一天,她梦见自己是困在笼子里的鸟,可是鸟笼的铁丝之间有缝隙,足够让她逃出困局飞向天空,于是就轻轻松松地下了决心。

那时的美国社会远不如现在开明,Ellen也为自己的决定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几乎葬送了她整个职业生涯。

那时她正在主演一部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创作的情景喜剧,红得家喻户晓。

剧中的主角同样也叫Ellen,观众既喜欢剧中如同邻家女孩一样的主角Ellen,也喜欢扮演Ellen的她,两个形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合一的。

这意味着,如果Ellen出柜,那么电视剧里的Ellen也得出柜。

于是Ellen召集编剧,说服ABC的高管,开始拍摄一集出柜的情节。

1997年4月14日,Ellen出柜的那一期《时代》发行,这样的事从未有过先例,更何况主角是一个备受全美喜爱的电视明星,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封面上的她带着微笑,配上三个轻松的大字,“Yep, I’m Gay”。《时代》有许多经典的封面,但论历史意义,这一期当可排在前列。

曾经跌到谷底的她告诉你,做自己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随后,Ellen开始上各种新闻节目,讲述自己的故事。在欧普拉的节目上,她说,“我意识到如果我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就会让我看上去哪里有些不对劲。”

两个星期以后的4月30日晚上,情景喜剧“Ellen”的新一期播出,剧中的Ellen对扮演心理医生的欧普拉说出了自己的秘密,继剧外的Ellen对全美观众出柜。

曾经跌到谷底的她告诉你,做自己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对于这桩历史性的大事件,美国媒体不吝赞美之辞,表扬Ellen的勇敢。

可是现实是残酷的,美国社会显然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这样一个和他们不一样的电视明星每天活跃在自己家的电视机屏幕上,何况这档剧在白天播出,而日间电视的观众主力来自更保守的中西部。

她和剧组接到了许多充满仇恨的邮件,其中还有赤裸裸的死亡威胁。之后的每一期拍摄,剧组为了以防万一,都要在拍摄现场排雷。

很快,收视率开始下跌,地方电视台拒绝播出这部剧,赞助商也纷纷撤出。

全美28名电视行业的研究专家联名写信,要求对她进行封杀。还有人撰文预测,她的职业生涯将就此终结。

一年以后,ABC在没有通知她的情况下,宣布取消这部剧集。

那之后,整整三年,她没有接到任何一个工作电话,没有人敢冒险找这个自毁形象的女人主持节目。

一直到2001年的艾美奖,Ellen才等到了她人生中的转机。

那一年的艾美奖原本定在9月16日,但911改变了一切,迫使艾美奖不得不改期两次,改到了11月。

原定的主持人纷纷退出,因为他们不知道正处在创痛之中的美国人能不能接受他们讲的笑话,担心拿捏不好尺度而惹来非议。

可是全社会悲伤的时候,大家最需要的,恰恰是笑声啊。

Ellen临危受命主持了那一届的艾美奖。她的语言一如既往的幽默,但又恰到好处,很多段子至今品来还很有味道。

比如她说,“重要的是,恐怖分子夺不走我们的创造力,我们追求卓越的努力,和我们的欢乐——这些只有电视网的大佬们能做到”。

她还用出柜这件事自嘲,“还有什么比一个出柜的女人坐在一屋子的犹太人中间更能惹毛塔利班呢?”

正是这一次艾美奖美国人才重新发现,原来出了柜的Ellen一点也不可怕,还和以前一样有给人带来欢笑的能力。于是,他们重新接受了她。

到现在,她一共主持了两届格莱美,两届艾美,两届奥斯卡。她的脱口秀节目连播十几季,拿了几十个奖,她每年年收入7500万美元。

《肖申克的救赎》里有句台词,”Some birds are not meant to be caged.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

“有些鸟是注定无法关在笼子里的,它们的羽毛太闪亮了”,用来形容Ellen是贴切的。

2016年,Ellen获得奥巴马颁发的自由奖章。当时奥巴马说,“现在我们很容易会忘记,将近20年前Ellen站在最公开的舞台上袒露自己需要多大的勇气,而这样的勇气又是多么重要,不仅仅是对于她所代表的人群,更是对于我们每一个人。”

曾经跌到谷底的她告诉你,做自己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20年间,美国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以Ellen为镜,可以看到这个社会的进步。

而奥巴马的话蕴含的其实正是社会进步的秘密和路径所在——一个社会里所有人的命运都是互相连接的,看起来每个人都只是在争取自己的权利,但其实也是在为所有人争取权利。

就像马丁·路德·金说的,“在所有人自由以前,没有人是自由的。”(No one is free until we are all free.)

当年Ellen选择出柜,是因为她想为大家争取些什么吗?当然不是。她自己说过,不要为这件事赋予过多的意义,没有什么苦大仇深,她就只是简简单单,想让自己过得轻松一些而已。

如果你喜欢Ellen,可以看一下她2009年在杜兰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网上很容易搜到。

演讲只有十分钟,是她典型的脱口秀风格,但在一系列搞笑的包袱之中,她还是埋下了几句肺腑之言。

比如她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完整地活着,不要给自己压力,想要变成一个不是真实的自己……跟随你的热情,对自己诚实,永远不要去跟着别人走,除非你在森林里迷了路。”

你内心的完整与真实,比天大比地大,没有什么事比之更重要。《无问西东》里表达过类似的意思,每个人只能来这世上一次,请真实感受,不要辜负。

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她的最后一句,“You’re gonna be OK, just dance.”

没有什么值得担忧,一切都会好的,跳舞吧。

曾经跌到谷底的她告诉你,做自己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继续阅读“曾经跌到谷底的她告诉你,做自己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为什么她要宣布自己变性的消息?因为恐惧。

《黑客帝国》的导演安迪·沃卓斯基,今天正式向外界宣布自己已经从男人变性成女人,并且改名叫莉莉·沃卓斯基。

而她曾经的哥哥拉里·沃卓斯基,她的导演搭档,早在几年前已经宣布变性,变成了拉娜·沃卓斯基。

为什么她要宣布自己变性的消息?因为恐惧。

继续阅读“为什么她要宣布自己变性的消息?因为恐惧。”

#love wins | 昨夜美国彩虹旗营销大战中的经典案例

今天你大概也被社交媒体上的彩虹给晃晕了眼,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在全美合法,让6月26日成为了足以与黑人平权胜利相提并论的历史性一天。从政客、媒体到品牌,这都是一个绝佳的借势营销良机,我来盘点一下其中做得比较好的几个经典案例。

#奥巴马

毫无疑问,奥巴马是这次借势营销中最成功的赢家,他展现了一个政治人物在这样一个时代如何塑造自己形象的最高水平。

法院作出裁决的时候,奥巴马正在白宫的住处起草致查尔斯顿教堂枪杀案遇害者的悼词,他立即放下了手上的工作,第一时间发布了一条推特。

#love wins | 昨夜美国彩虹旗营销大战中的经典案例

“今天我们迈出了在平等道路上的重大一步。男女同性恋伴侣现在也有了结婚的权利,就像其他所有人一样。” 这条推目前已经被转发42万次,点赞37万次。

随后,他亲自给促成这次裁决的关键人物Jim Obergefell打电话,向他表示祝贺和赞扬。Jim Obergefell因为不满自己无法以配偶身份出现在去世伴侣的死亡证明上,而把官司打到了最高法院,由此才有了这次的裁决。

做完这两件事后,奥巴马又召集各大媒体记者举行新闻发布会,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由于太激动他大多数时间脱稿即兴发挥。他说:“我们的国家建立的基本原则是我们所有人都生来平等,而每一代人的任务,就是在这些奠定国家基石的语言和不断变化的时代现实之中,搭建一座桥梁。”

他还说,这次裁决是“数十年来,千百万人基于勇气所作的无数微小举动的结果;他们坚定地站立,他们走出柜子,他们向深爱自己的父母倾诉。他们愿意忍受被欺凌、被辱骂,坚定地相信自己,终于缓慢地让整个国家相信爱就是爱。”

这个演讲把奥巴马的声望推向了另一个高峰,但是这还没有完,到了晚上,白宫打上了彩虹灯柱!一时间,这张图片再次传遍全球,为美国的国家形象和奥巴马的个人形象作了最好的宣传。经此一役,奥巴马彻底洗刷了此前几年的颓势,牢牢地在史上最伟大总统的行列中占据了一个席位。

#love wins | 昨夜美国彩虹旗营销大战中的经典案例

#Facebook

在LGBT问题上,硅谷的几大科技巨头一直是商界的先锋标杆。这一次裁决结果出来后,Google把办公楼的logo给换了,还在Marriage Equality的搜索页面上作了一些小装饰;本身是同志的苹果总裁库克则发了两条推,其中一条引用的是乔布斯的名言:“真正能够改变世界的,是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

#love wins | 昨夜美国彩虹旗营销大战中的经典案例

但是做的最成功的是Facebook。早在前几天,他们就在总部门口放了这么一张图。

#love wins | 昨夜美国彩虹旗营销大战中的经典案例

在最高法院的裁决后,Facebook立即推出了一个小工具,可以让用户给自己的头像加上彩虹,扎格伯格自己率先把头像改成了这个样子,而他的这条帖子被点赞了30多万次。

#love wins | 昨夜美国彩虹旗营销大战中的经典案例

此外,扎格伯格还发了这么一张图,对比了2008年和2015年Facebook上LGBT群组的数量。

#love wins | 昨夜美国彩虹旗营销大战中的经典案例

#绝对伏特加

Absolut Vodka此次的表现也值得大大点赞。这个牌子一向有爱玩瓶身设计的传统,然后它们很早就先知先觉地预计到了这个历史性的日子,就在几天前刚刚推出了一款限量版彩虹瓶。这款彩虹瓶据说中国市场限量6000瓶,只在Absolut的天猫旗舰店发售,发售当晚就卖出了上千瓶。

其他大品牌最多在社交媒体上动动脑筋,但是像Absolut这样敢于直接用产品包装宣示的,还真是不多见。

#love wins | 昨夜美国彩虹旗营销大战中的经典案例#love wins | 昨夜美国彩虹旗营销大战中的经典案例

在裁决结果出来后,它们的官方推特不失时机地发了这么一条内容。#loveislove 是它们这次宣传的主打标语,意思是“爱就是爱”,和推特上的热门标签#lovewins相得益彰,可算是天作之合。

#love wins | 昨夜美国彩虹旗营销大战中的经典案例

难能可贵的是,Absolut还是不多的几个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也对这次事件作出迅速反应的国际品牌,他们在新浪微博也第一时间发了帖。此外它们还有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宣传图。“爱就是爱”,就是接受,就是责任,就是自信,就是支持。

#love wins | 昨夜美国彩虹旗营销大战中的经典案例#love wins | 昨夜美国彩虹旗营销大战中的经典案例#love wins | 昨夜美国彩虹旗营销大战中的经典案例

#下面再收集一些品牌在推特上的宣传内容,都很精彩,既紧跟热点,又完美植入品牌本身的特性。

很多媒体以及名人的社交媒体头像集体变成了彩色。

#love wins | 昨夜美国彩虹旗营销大战中的经典案例

很多品牌用和产品和行业相关的常用词来达成双关效果。比如美国航空(American Airlines),“We’re on board”,意思是“我们登机了”,而这里的on board除了登机还有“支持”的双关意思,很巧妙。

#love wins | 昨夜美国彩虹旗营销大战中的经典案例

还有Visa, “Accepted Everywhere” 原本是指Visa卡到处都能刷,“哪里都接受”,被套用在这里表达“爱在哪里都能被接受”的意思。

#love wins | 昨夜美国彩虹旗营销大战中的经典案例

UGG, “阔步向前” (making strides)。

#love wins | 昨夜美国彩虹旗营销大战中的经典案例

专门播报天气的气象频道(Weather Channel),适时地播报了这样一条气象预报。

#love wins | 昨夜美国彩虹旗营销大战中的经典案例

动物保护组织Peta (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放了一张狗的照片:“我既亲吻男孩,也亲吻女孩”,因为“狗平等地爱每一个人”。

#love wins | 昨夜美国彩虹旗营销大战中的经典案例

Uber不仅设计了彩虹logo,还在地图上给每一辆车都加上了彩虹尾气。

#love wins | 昨夜美国彩虹旗营销大战中的经典案例#love wins | 昨夜美国彩虹旗营销大战中的经典案例

星巴克在店门口插上了彩虹旗。

#love wins | 昨夜美国彩虹旗营销大战中的经典案例

也有很多品牌直接把logo换成了彩虹色,比如Expedia。

#love wins | 昨夜美国彩虹旗营销大战中的经典案例

很多品牌把自家的产品摆成彩虹色。

#love wins | 昨夜美国彩虹旗营销大战中的经典案例

这是《纽约时报》的头版,大标题只有两个词,但是简洁有力:平等的尊严,“Equal Dignity”。

这世界这么辛苦,爱是唯一的救赎。愿所有的爱都不被辜负,愿每一个你,都遇上爱的彩虹。

请听我讲一个跨越四十年的故事

1、

你一定已经知道了,昨天美国最高法院针对同性婚姻作出了裁决。此前同性婚姻只在30多个州合法,而这次联邦层面的裁决意味着所有州都必须接受婚姻平权,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事。

可是,这件事对于中国人、对于异性恋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

刘瑜曾经在文章里提到,美国的民主制度史就是民权不断平等化的历史,美国的政治制度蕴含着惊人的平等的可能性,它的设计能够让权利和平等像水滴一样不断下渗、四处蔓延,最终覆泽所有人。

但即使是在美国这样的制度下,权利也不会凭空从天而降。过去两百多年,美国每一次的社会进步和观念革新,从黑人民权运动到女性选举权和妇女解放运动,都是无数的普通人不懈抗争的结果。有些抗争,可能只是一句简单的抱怨,一次小小的不服从;有些抗争,则可能伴随着更大的代价。无数人的举动,最终汇成了改变历史的强大力量。

美国人争取婚姻平权的过程同样如此。2004年,波士顿所在的马萨诸塞州成为第一个允许同性婚姻的州,到今天全境覆盖,看起来只用了短短的11年。可是在那之前,是几代人付出的自由和流血的代价。

2、

这次的裁决,很多人被那段判决文字所打动。

“没有一种结合比婚姻更加深刻,因为婚姻象征了对爱情忠贞、奉献、牺牲和家庭的最高理想。通过组建婚姻关系,两人都比曾经的自己更加伟大,就像本案中的一些请愿者所证明的一样,婚姻象征着一份甚至超越死亡的永恒的爱。婚姻的本质是,通过双方持久的纽带,两个人能够一起找到其他类型的自由,比如表达,亲密还有精神上的。无论他们的性取向如何,这些对于所有的人都是合适的。说这些男人和女人们不尊重婚姻的意义,将是一种误解。相反,他们的请愿表示了他们不仅真的尊重婚姻,更尊重到渴望寻求婚姻来获得自身的圆满。他们的愿望不应该被责难,而使他们孤独终老,或被人类文明最古老的制度排斥在外。他们向法律寻求平等的尊严,而宪法也赋予他们这份权利。”

可以预见,这段彻底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判词,将在未来的日子里被一次又一次地引用。

写下这段判决文字的是法官安东尼·肯尼迪(Anthony Kennedy)的,他是这次裁决的领导人物,也是近年来司法界支持同性婚姻的关键力量。

可是你知道吗?在三十年前的1985年,正是肯尼迪法官亲口宣布了一对男性伴侣的结婚证书无效,把他们驱逐出了美国。

那对伴侣提出的移民申请被拒绝,移民局给出的原因充满了侮辱色彩,与今天的这段文字形成鲜明的对比:“你们没有有效地证明,在两个死玻璃之间能够存在真实无欺的婚姻关系。(You have failed to establish that a bona fide marital relationship can exist between two faggots.)”

3、

事情要从1975年说起。在那一年,加州有两位男性友人,一个叫沙利文(Anthony Corbett Sullivan),另一个叫亚当斯(Richard Frank Adams),他们想要结婚。

结婚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想要争取什么权利,而是出于最实际的考虑。亚当斯的母亲是菲律宾人,在他12岁的时候改嫁给了一个美国人,他也跟着继父取得了美国国籍。而沙利文却是澳大利亚人,在1971年来美国旅游时认识了亚当斯,就留在了洛杉矶,两人开始一起生活。

在旅游签证过期后,沙利文为了解决居留问题想了很多办法。一开始,他采取先跑到墨西哥再重新入境的办法,但是移民官员很快制止了这个做法。

后来,他的一个女性友人主动提出和他结婚帮助他取得美国身份。可是当移民官员问他上一次和妻子做爱是什么时候,不愿意说谎的他说出了实情,两人的婚姻关系随后被取消。

现在,两个人要另外想一个让沙利文能够合法留在美国的办法。

4、

在继续讲亚当斯和沙利文的故事之前,先插播另一个人的故事,那就是科罗拉多州小城波德(Boulder)婚姻登记处的一个小书记员罗莱克斯(Clela Rorex)。

罗莱克斯是一个女权主义者。1975年的3月27日,她上班时接待了一对同性情侣,对方问自己是不是能够结婚。罗莱克斯查了规定,发现没有任何条款规定两个男人不能结婚,对平等和歧视问题颇为敏感的她就给两人颁发了结婚证书。是的,那还是在1975年。

请听我讲一个跨越四十年的故事

在这件事被媒体报道后,罗莱克斯接到了很多辱骂她的邮件,甚至是死亡威胁。为了表示对她的抗议,有个男人甚至牵了自己的马、带着一大群的记者,到她的办公室要求和马登记结婚。

“如果一个男人可以和另一个男人结婚,为什么一个牛仔不能和自己的马结婚?”

罗莱克斯对此早有准备。她问对方马的年龄,对方回答说8岁。于是罗莱克斯放下了手中原本作出样子要登记的笔,说,“很抱歉,你的马还未成年。”

5、

现在你可能已经猜到了,亚当斯和沙利文在报纸上读到了关于罗莱克斯的新闻,于是他们来到科罗拉多,找到罗莱克斯,顺利地领到了结婚证书。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六个月以后,亚当斯为沙利文申请配偶签证被拒绝,移民局寄给他的拒信里只有一句话,就是上面我提到的那句侮辱之词:“你们没有有效地证明,在两个死玻璃之间能够存在真实无欺的婚姻关系。”

沙利文打开信看到这句话,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把信递给亚当斯说,“这就是你的政府。”

今天,他说自己后悔当初说的那句话。“我还是要帮美国说几句话,如果亚当斯和我是在另一个国家提出这样的移民申请,我们连听证的机会都没有。至少在美国,我们还得到了听证的机会。”

当时,洛杉矶当地媒体对两人作了很多的报道,大多数记者都比较友好,但是有一次,有个记者在他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问:“你们在床上是怎么做的?” 沙利文眨了眨眼睛说:“如果你告诉我你和你的老婆在床上是怎么做的,我就告诉你我们是怎么做的。” 整个房间的记者哄堂大笑。

请听我讲一个跨越四十年的故事

在签证申请被拒绝后,两人先后好几次上诉,其中一次是上诉到美国第九巡回上诉法院。根据美国法律规定,如果被驱逐人证明自己被驱逐后将会遭受极端的困难情形(extreme hardship),就可免于被驱逐。沙利文因此对法院求情说如果自己被驱逐出境,将会遭受极大的个人痛苦和伤害。

昨天写出那段动人陈词的法官肯尼迪,当时正是第九巡回上诉法院的法官,他驳回了沙利文所谓“极端苦难”的辩词,认为他的情形不符合这一规定。

这是最后的判决。

请听我讲一个跨越四十年的故事

6、

不久后,沙利文被迫离开了美国。他和亚当斯先是搬到了欧洲大陆和北爱尔兰生活了一段时间。但是因为亚当斯的家人都在美国,于是后来沙利文又从墨西哥边境骗过边检官员,偷偷入境。

两人从此悄悄地在美国一起生活了几十年。沙利文在一座大楼里当管理员,正常交税,他说政府官员从来没有来找过他的麻烦。

而罗莱克斯呢?她前后一共给六对同性伴侣颁发了结婚证书,直到律师制止。后来,因为无法承受当地人的敌视,她和丈夫永远搬离了科罗拉多。

7、

沙利文一直没有取得合法身份。前几年很多州开始批准同性婚姻,两人的律师劝他们可以到那些州去注册登记,但是他们拒绝了,因为他们坚定地认为,自己当年在科罗拉多拿到的那张结婚证书,是合法有效的。

2012年12月,亚当斯因癌症病危,沙利文和亚当斯的律师再次敦促他们去华盛顿州注册登记。

但是,他们最终没有完成注册。在到达华盛顿州的第二天,亚当斯去世了。

但是后来的某一天,沙利文突然收到了政府寄出的合法工作许可。

沙利文给奥巴马总统写了一封信,要求美国政府对当年的那句侮辱的话道歉。他说,“我这么做主要是为了亚当斯,因为作为一个美国公民,他的档案上不应该出现那样的侮辱,因为他爱他的国家。”

美国公民和移民事务局的局长León Rodriguez给他回了信,是这么写的:“我们永远也不应该那样地不尊重你和亚当斯先生,我们在1975年11月24日的判定中所使用的语言充满了极度的侮辱和仇恨,让你在这些年承受了伤害,谨向你致以我最真挚的道歉,并对你痛失至亲致以慰问。”

现在,沙利文正在以遗孀身份向移民事务局提出了移民申请。

8、

故事讲完了,我想表达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我一开始说的,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不管是婚姻平权还是别的什么,权利都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无数的人所作出的无数细微的举动,最终汇聚成改变历史的时代洪流。

当你看到别人在欢庆的时候,请不要忘记,他们曾经走过一条多么艰难的道路。

我们站在一样的战壕里,面对一样的困境

我们站在一样的战壕里,面对一样的困境

1、

如果你看了今天蔡康永的那段视频,你大概会同意我的看法:这是中国电视史上迄今为止最真实、最勇敢的一刻。

无数人被康永声泪俱下的话打动。我想,不仅仅是因为他道出了所谓出柜之后的艰难处境,更因为他代表着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里面,做真实的自己是何等艰难。

这也是我觉得在看待康永这段话的时候,没有必要纠结“出柜”、乃至神圣化和悲情化这件事的原因。因为最终,不管性别性向如何,不管发肤颜色怎样,我们每个人,都站在同一条战壕里,面对同样的困境。

所以,康永的勇敢,理应有更大的价值。

2、

我们的文化传统,是不鼓励一个人做自己的。

从小到大,乃至终老,社会给我们设置了无数的规范。在每一个抉择的关口,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日日夜夜里,我们都被那股无处不在的强大力量束缚牵引着。

那股力量叫做“别人认为你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有时候它是父母的殷切期望,有时候它是亲戚朋友善意的关心,有时候它是同事邻居背地里的流言蜚语,有时候它是路人难以掩饰的惊讶目光。

而在每一个你渴望真实表达自己的时刻,它们都是扼住你咽喉的黑手。

蔡康永说,“我们不是妖怪。”

可是,这本来就是一个把所有“不一样”的人视为妖怪的社会。你烫了一个奇怪的发型,穿了一件出格的衣服,选了一个没什么钱途的专业,辞掉了一份好工作,过了三十岁仍然不想结婚,一辈子不想生孩子……感受到的压力也许有所不同,但都会被视为妖怪。

3、

好在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终于来到了一个最好的时代,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了更多自由呼吸的空间。可是康永的那种真实和勇敢,仍然是很稀缺的。

在节目中,康永列举了很多例子,从CNN的新闻主播安德森·库珀,到苹果总裁蒂姆·库克,无一例外,都是美国人。

很多人问过我,北京和纽约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我不喜欢做机械粗暴的对比,但是如果一定要简单地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是,美国文化里真的给人留下了多得多的做自己的空间。没有人会对你说,“You are supposed to be”什么样子,没有人对你说“You should do”什么事。你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Just be yourself.”

4、

康永说,他很孤单。可是我想,有一个人,也许会比他更觉得孤单。那就是站在他身边,同样眼角泛红的金星。

身为变性人的金星,处于一个更小众的弱势群体里,身上被大众打着更加难以揭下的标签。不信你去翻翻新闻,很少有媒体会在蔡康永的新闻里说,“同性恋主持人蔡康永”,可是金星的新闻里,出现“变性舞蹈家”、“变性艺人”这样字眼的标题比比皆是。

金星选择做手术,还是遥远的1995年。那可是整整20年前,互联网才刚刚进入日常生活,性别问题还是大众讨论的禁忌,今天在微博上对性别问题毫不在乎的90后一代人不是还没有出生,就是刚刚才断奶。身为一个舞蹈家,做出这样的决定很可能意味着艺术生涯的彻底终结。

可是金星还是勇敢地作出了选择,而且用直到今天仍然十分稀缺的勇气向大众坦然告知了自己的一切。

20年过去了,她活得越来越精彩。

5、

说到勇敢,说到真实面对自己,还有另一个这几天频繁被媒体翻出往事的人,那就是郝蕾。

媒体热衷于她和邓超的陈年八卦,多多少少忽略了她是一个多么勇敢、多么真实的人。

她在自己演艺生涯开始走上正轨的时候,去全裸出演《颐和园》,挑战了当年社会价值观的极限。

她不八面玲珑,甚至在影片宣传接受采访时都直言不讳,说自己是演员,不需要对电影的票房负责,算钱是制片人的事儿,“我要是带着个小算盘去拍戏,就不知道怎么演戏了”。

她剃光头,办摄影展,演话剧……总之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做真实的自己。

很多人看过郝蕾的话剧之后,无论是《恋爱的犀牛》还是《柔软》,都被她的表演深深折服。并不是每一个成功的影视演员都有能力驾驭话剧舞台,郝蕾的舞台张力,我想应该是来自她自己怒放的生命吧。

6、

无论是温和的蔡康永,犀利的金星,还是肆无忌惮的郝蕾,他们都有一张因为真实面对了自己的内心,而不怕被世界欺负的脸。

在节目里,蔡康永说,“当你做到行业顶尖,就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了”。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要让自己更加出色。

真实面对自己,能够给你一种力量,可是有的时候这种力量还不足以对抗世界。所以,你要更加努力,让自己更加强大。

真实面对自己,也意味着要给别人更多的尊重,尊重他们为自己的生活所做的选择。因为你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在那些平静的微笑背后,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里经历了怎样的黑暗长夜,打了多少艰难的战役。

每一个人,都是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

7、

最近很热的美剧Sense 8里,有两句台词很好,摘录在这里送给你。

第一句是,“最终,衡量我们的,是我们内心的勇气。” (In the end, we will all be judged by the courage of our hearts.)

我们站在一样的战壕里,面对一样的困境我们站在一样的战壕里,面对一样的困境

第二句是,“真正的暴力,最不能原谅的暴力,是我们过于恐惧自己真实的自我时所对自己施加的暴行。”

(The real violence, the violence that I realized was unforgivable, is the violence that we do to ourselves when we are too afraid to be who we really are.)

我们站在一样的战壕里,面对一样的困境

我们站在一样的战壕里,面对一样的困境

我们站在一样的战壕里,面对一样的困境

当整个国家,迎接一个人的新生

今天美国媒体最大的新闻,毫无疑问是金·卡戴珊的继父、65岁的布鲁斯·詹纳 (Bruce Jenner) 通过七月号的《名利场》(Vanity Fair) 杂志宣布了自己变成女性以后的新名字:凯特琳 (Caitlyn)。

布鲁斯·詹纳是美国十分著名的运动员,曾经获得1976年奥运会男子十项全能冠军,是一代美国青少年的国民英雄。再加上金·卡戴珊和整个卡戴珊家族身上无处不在的媒体光环加持,外界对他的一举一动十分关注。 继续阅读“当整个国家,迎接一个人的新生”

为什么每个人都应该读库克的出柜文章

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 (Tim Cook)今天在《彭博商业周刊》上的专栏文章里公开表示自己是同志。其实他的性取向早就是公开的秘密,早在2011年初美国杂志Out就把他评为全美最有权势的50名同志之一,今天只是正式向外界声明而已。

不管是不是同志,不管你如何看待同志议题,他的这篇文章其实都很值得每一个人看一看,里面的很多观念,在美国已经是大众普遍接受的主流观点,但在国内还是非常稀缺的声音。 继续阅读“为什么每个人都应该读库克的出柜文章”

美国最高法院裁决《保卫婚姻法案》(DOMA)违宪

美国最高法院刚刚以5:4作出历史性的裁决,1996年制定的《保卫婚姻法案》(DOMA)违宪。DOMA规定婚姻是一男一女的结合,裁决其违宪等于推翻了婚姻是一男一女结合的定义。DOMA主要是禁止同性婚姻的。美国联邦法律不承认同性婚姻,但移民法是联邦法,这意味着如果外国人在允许同性婚姻的州和美国人结婚,也不能获得绿卡。这次裁决,扫除了外国人通过同性婚姻入籍的障碍。

NBA球员Jason Collins出柜

今天NBA球员Jason Collins出柜,成为首位出柜的现役球员,网上对他一片赞扬和支持,让我想起首位参加职棒大联盟的黑人球员Jackie Robinson。今日美国,同志平权就像当年的黑人平权,呼之欲出。正如刘瑜所说,平等如水滴不断下渗,权利的细菌最终会传染给每一个人。 ​​​​ 继续阅读“NBA球员Jason Collins出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