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客》杂志上读到一篇好文章,标题就叫《恐龙灭绝的那一天》(The day the dinosaurs died),讲的是今年古生物学界的一个重大新发现。
虽然涉及专业的内容,但这篇有10000多个英文单词的长文写得深入浅出而且引人入胜,很好看,推荐有英文阅读能力的朋友花点时间读一下原文。 继续阅读“恐龙灭绝的那一天”
在《纽约客》杂志上读到一篇好文章,标题就叫《恐龙灭绝的那一天》(The day the dinosaurs died),讲的是今年古生物学界的一个重大新发现。
虽然涉及专业的内容,但这篇有10000多个英文单词的长文写得深入浅出而且引人入胜,很好看,推荐有英文阅读能力的朋友花点时间读一下原文。 继续阅读“恐龙灭绝的那一天”
1984年末的一天,美国两个混得最好的黑人在搞事情。
其中一个,是51岁的金牌音乐人昆西·琼斯。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在大音乐公司担任高管的美国黑人,一生获得过77项格莱美奖提名。 继续阅读“地球上最伟大的一场演出”
昨晚熬夜看完了老布什葬礼的直播,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值得久久回味的细节。
当年老布什在总统任期后期的民意支持率并不高,这直接导致了他在竞选连任时惨败给克林顿,当时得票率只有37%。
但在他卸任以后,尤其是在这几年,美国人对老布什的好感飙升。在他去世这一周,整个美国社会更是非常罕见地几乎全是对他的赞美和怀念,认为他是当年被严重低估的一位总统。 继续阅读“老布什的葬礼充满欢笑,纯粹、温暖、美好”
西雅图偷飞机那个新闻已经过去好几天了,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过相关的报道,但我还是想复述一下这件事。我觉得它比2018年那些国际大事更值得讲述。
情节听着离奇, 但过程非常简单。
上周五晚8点钟,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塔科马机场,29岁的地勤工作人员理查德·罗素(Richard Russell)在结束了自己一天的常规工作后,偷偷溜上了停机坪上一架76座双引擎庞巴迪Q400客机的驾驶舱。 继续阅读“那个在西雅图偷飞机的年轻人”
最近我看了今年新出的一部纪录片《公民简氏:城市保卫战》(Citizen Jane: Battle For The City),特别想推荐给所有生活在城市、热爱城市、关心城市未来发展的人看一看。
最近翻出去年在纽约买的一本书《当呼吸变成空气》重新读了一遍,和第一遍读时一样,深受感动、震动,因此很想把这本书介绍给更多的朋友。
书的作者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印度裔美国人,原本是斯坦福医院的优秀神经外科医生,前途无量,深受器重,得了很多全国性的研究奖项,还收到好几所名校教职的offer。 继续阅读“一个36岁的医生得了绝症。”
原版《深夜食堂》里最吸引人看下去的并不是食物,而是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面孔。
新宿小巷里的那家飯屋如同一个隐秘的舞台,那些在白天的繁华闹市里行色匆匆的人渐次登台亮相。
他们的台词和人生并不复杂,但寥寥数个画面,就勾画出了命运的痕迹。 继续阅读“中国版深夜食堂要是拍这些故事该多好。”
不出所料,昨天南海的新闻又把朋友圈变成了热闹的战场。有人热血沸腾慷慨激昂,也有人冷眼相看出语相讥。
这样的场景在每一次热点事件爆发时都会出现。在生活中我们不会随便和别人聊起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但是有了社交媒体以后,我们的大脑像是装上了一扇窗,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瞥上一眼。不管是亲友爱人,还是几年十几年没有见过面的中学同学,或者是曾经帮你租过房子的中介,都能够知道你的想法,你完全无所隐藏。因为你转发的每一篇文章,你复制粘贴的每一条段子,分享到群聊天里的每一张图,都清清楚楚地表明了你的观点、倾向和态度。 继续阅读“价值观才是人和人之间最深的鸿沟”
不关心新闻行业的人可能不知道,2016年的普利策新闻奖在今天揭晓。
普利策新闻奖是全美国、也可以说是全世界最著名最权威的新闻奖项,从1917年首次颁发,到今年正好是第100届。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有点像新闻界的奥斯卡。
在今年普利策的各个奖项中,获得“公共服务奖”的是美联社的一组包括7篇长篇调查和两则视频的报道,就讲述了一个惊天动地、可以拍成奥斯卡获奖影片的真实故事。 继续阅读“你吃的每条鱼都可能沾着另一个人的血和泪”
这几天,国内某搜索引擎疑似把旗下的几十个疾病类贴吧卖给野鸡医院从中牟利的事情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大家都对这种为了赚钱而不顾人命死活的做法感到非常愤怒,但又无可奈何。除了表达一下愤怒和鄙视,我们似乎什么也做不了。 继续阅读“他用16年扳倒了杜邦,一个堪比奥斯卡大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