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了,中国应该有这样一个女人出现了

玛莎·斯图尔特这个名字,中国人可能不太熟悉,但是在美国家喻户晓,而且闪闪发光,自带传奇光环,所有人听到都会眼前一亮。

如果你是《破产姐妹》的粉丝,大概会记得其中有一集里,麦克斯和凯罗兰乔装改扮混进名流云集的“时尚界奥斯卡”Met Gala会场,挖空心思用尽招数,唯一的目的只是想和玛莎·斯图尔特说上几句话。

是时候了,中国应该有这样一个女人出现了

她们最后如愿以偿地在厕所堵住了玛莎,虔诚地给她递上千辛万苦带进会场的小蛋糕。玛莎欣然尝了一口后说,“味道不错”。

就是这么一句简单的评价,让两个姑娘激动地抱在一起。得到玛莎的肯定,对于她们来说就意味着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是时候了,中国应该有这样一个女人出现了

这样的情节一点也不夸张。玛莎·斯图尔特是全美国无数女性心目中的偶像,地位甚至超过了欧普拉。

对于女孩子们来说,欧普拉像是一个邻家阿姨,教导她们自立自强,贩卖的是心灵鸡汤。

而玛莎·斯图尔特更像是一个知性优雅、人人都想拥有的完美母亲,教女孩子如何做菜插花,植树剪草,如何把家里布置得美观大方,如何打扮得光彩照人。

她贩卖的是中产阶级家庭妇女的理想生活模式,她自己时刻保持优雅得体,是最有说服力的样板。在她的感召之下,一代又一代美国年轻女性怀着野心和热望,热切地跟着她打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是时候了,中国应该有这样一个女人出现了

几十年以来,她出版了近百本畅销书,还办杂志、在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开设节目,日复一日地传授自己做家务的经验,她的公司还生产上百种用她的名字命名的家居用品,史无前例地把做家务变成了一项产业,她也被称为“家政女王”。

玛莎的品牌在美国人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有杂志在文章里这样形容:“在任何一个早晨,你都很容易找到一个身穿玛莎豪华全棉睡袍的人,正在品尝从玛莎礼品篮中取出的日本绿茶,收看CBS播放的《玛莎·斯图尔特的生活》节目;在她面前摆着玛莎木质露天咖啡桌,上面摆放着玛莎生活杂志和玛莎雪球小装饰……”

睡袍68美元,礼品蓝178美元,咖啡桌560美元,杂志4.75美元,雪球32美元——这样一份玛莎牌中产阶级完美生活只要842.75美元,不贵,人人买得起。

她由此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和传媒帝国,被哈佛商学院作为成功范例写进教材。

又美丽又有头脑,这样的女性很难不被人当成偶像。

但她更传奇的是,从小家境贫寒,靠过人的天分和努力成为全美国最富有的女人之一,也是美国第一位白手起家致富的女亿万富翁——生下来时是麦克斯,长大后变成了落魄前的凯罗兰,活脱脱一个美国梦的标准模板。

虽然看上去只有40来岁,但1941年出生的玛莎·斯图尔特,今年已经75岁了。

是时候了,中国应该有这样一个女人出现了

她的父母都是波兰移民。父亲想当医生、最后却只做成药品推销员,母亲则是一名教师。在玛莎的记忆里,童年充满了灰暗的色彩。六个兄弟姐妹加上父母,一家八口人挤在新泽西偏远狭小的公寓里,玛莎只能和妹妹合睡一张床。

父亲郁郁不得志,对世界心怀不满,但他做事一丝不苟。母亲心灵手巧,虽然家里穷,但坚持打扮得体,自己动手做漂亮衣服。

贫穷的童年教给玛莎的,除了对金钱和财富的渴望,还有父母的生活态度——“无论现实有多糟糕,但一定要让自己看起来体面”。她此后巨大的商业成功,从本质上都来源于贩卖这样的生活态度。

玛莎10岁开始做保姆打零工,13岁开始做广告模特,自己挣钱,考进了白富美云集的纽约巴纳德女子学院,还被时尚杂志评为“全美最会着装的十名大学女生”。前阵子她在六十年代的一组广告照片被媒体挖出来,很多人惊呼她年轻时的美貌。

是时候了,中国应该有这样一个女人出现了

是时候了,中国应该有这样一个女人出现了

但她的二三十岁仍然和童年一样充满了挫败:本来憧憬嫁进上流社会的豪门,最后却嫁给了耶鲁法学院的大学生安迪,对方家境非常一般;第一个孩子意外出生,不但让玛莎中断了学业,也让她不得不放弃了模特职业;后来改行去华尔街做股票经纪,却遭遇了熊市,最后只能黯然离职。

失业后的玛莎怂恿丈夫在康涅狄格州买了房子,她把自己家的花园精心设计成了一个伊甸园,想安心做一个相夫教女的家庭妇女。当时她自己可能都没有想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就这样在她的面前打开了。

是时候了,中国应该有这样一个女人出现了

是时候了,中国应该有这样一个女人出现了

开垦菜园、做饭做菜,养花养狗,乐此不疲。

是时候了,中国应该有这样一个女人出现了

因为玛莎精通园艺、烹饪和缝纫,经常帮邻居们的家庭聚会准备食品、花卉,所以在当地小有名气。她突然发现“认真优雅地生活”才是自己最擅长的事。

当时的美国社会,正是女权主义发展的高潮时期,很多妇女走出家庭投身职场,工作和家务的矛盾开始凸显。看到很多女性因为工作忙碌或者别的原因而潦草生活,玛莎敏锐地看到了商机,和朋友成立了一家专门供应派对食物的公司。

在今天的美国,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行业,英语里叫catering,除了大批量的送餐服务以外,有时还包括派对现场的布置和酒水的采购。但在当时,这个行业刚刚蓬勃兴起,玛莎提供的优质服务迅速声名鹊起。

是时候了,中国应该有这样一个女人出现了

在配餐行业尝到甜头以后,玛莎又进军点心行业。她特地把店址选在拉尔夫劳伦的隔壁,一个小蛋糕卖20美元 ,就是为了瞄准光顾拉尔夫劳的高端顾客。这个策略很快也大获成功。

凭借这几年积累下来的经验,玛莎在1982年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书“款待”(Entertaining),专门提供如何款待宾客的实用指导。这本书意外畅销,卖出了50万册,玛莎从此开始引领家政时尚。

是时候了,中国应该有这样一个女人出现了

再接下来,玛莎不停地写畅销书,上电台做采访,开办电视节目……因为工作太多,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这样努力换来的回报是,她开始在全美国收获了巨大的名气,用今天的话来说,成了一个“现象级的网红”。

1987年,当时美国排名第二的连锁超市K-mart和玛莎签约,请她担任代言人。这项合作带给玛莎的回报是巨大的——除了巨额收入以外,更重要的是从此她的形象和以她名字命名的各种商品出现在遍布美国大中小城市的K-mart里,她成了美国人最熟悉的名字和面孔,深入了每一个人的生活。在2002年的巅峰时期,玛莎品牌的产品在Kmart的销售额是16亿美元。

是时候了,中国应该有这样一个女人出现了

就这样,玛莎成了美国中产阶级家居生活的一个理想模板。玛莎接着乘胜追击,找到时代华纳投资她创办杂志,还创立了自己的全媒体公司,写更多的畅销书,开办更多的节目……

1999年,她的公司上市,第一天股价就从18美元飙升到38美元。到2001年,公司年收入达到2.96亿美元,她旗下的传媒帝国影响着8000万美国人,她的影响力甚至还扩展到了欧洲乃至日本。

是时候了,中国应该有这样一个女人出现了

就是这样一个引领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的传奇女性,这两年频繁来到中国。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她明确表达过她对中国庞大的中产阶级市场的渴望。

很多中国的名人都喜欢在美国找一个模板,然后宣称自己是中国版的某某某。不管是欧普拉还是玛莎,都有人跃跃欲试想做,但至少从目前来看,她们都还达不到那样的地位。

但也许现在,是时候了。今天的中国正处在消费升级和社会转型的入口,在可以想见的未来,几千万乃至几亿中国人的生活,将像当年的美国人一样,打上中产阶级的烙印。

接下来的五年或者十年里,中国能出现一个自己的玛莎·斯图尔特吗?时间会给出答案(其实我脑子里已经浮现了几个名字……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