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羡慕欧洲人每天喝咖啡到下午三四点

真羡慕欧洲人每天喝咖啡到下午三四点

全世界人民都羡慕欧洲的悠闲:每年有长长的假期,每天有长长的午休siesta,可以一直晃到三四点,更重要的是还有那么多的咖啡馆。

1、

1964年,《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小文章,Need for a Sidewalk Cafe Society.

作者抱怨说,纽约的街边咖啡馆太少了。他呼吁纽约建立像欧洲城市那样的街边咖啡馆文化。

那还是前全球化的时代,美式流行文化还没有开始统治世界,将成为世界之巅的世贸中心,还要差不多再过十年才落成投入使用。

所以,作者的行文里充满了对欧洲城市的礼赞和向往。

他写道:“即便是灯火通明的帝国大厦,也断然比不过罗马月光下的万神庙。”

真羡慕欧洲人每天喝咖啡到下午三四点

真羡慕欧洲人每天喝咖啡到下午三四点

是啊,新大陆无论如何强盛,终究无法在短时间里习得old money历经千百年才养成的优雅。

60年代的美国人心动荡,各种社会运动风起云涌,纽约还远远不是一个能容纳精致生活态度的城市。

欧洲人可以每天在街头喝咖啡到下午三四点,但那时整个纽约城,能称得上是街边咖啡馆的只有屈指可数的30家。

餐厅食肆不过是快速解决午餐的地方,吃完饭后如果还要逗留到午后,必然遭致服务员不耐烦的白眼。

这篇文章后来发挥了意想不到的功效,纽约陆陆续续开出了上千家街边咖啡馆。

这个数字听起来已经不少,但你要知道——

人口是纽约十分之一的米兰有上千家咖啡馆;而伦敦早在1715年,就有两千家咖啡馆。

这么一比,差距就出来了。

到了80年代,美式连锁商业模式崛起,连锁咖啡店开满街头,成为人们喝咖啡的首选之地。

这些连锁咖啡店干净整洁,提供统一标准的口味,但终究少了传统咖啡馆那种闲适的感觉。

而在世界其他角落,美式商业模式同样以摧枯拉朽的力量像病毒一样蔓延复制。

我们终究与老欧洲的生活方式渐行渐远,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2、

好在,欧洲还在尽力维持它几百年来原有的样子,欧洲人还在日复一日地去咖啡馆喝咖啡。

今天我们去别的国家旅游,大多直奔各种自然和人文景点,从大江大河、高山湖泊、日出日落,到文物古迹和建筑奇观。

这些东西欧洲都有。但除此之外,欧洲最珍贵的东西是城市里浓郁的生活气息,而这种生活气息很大程度上是咖啡馆营造出来的。

如果你回忆一下,几乎每一部以欧洲为背景的文艺电影里,从伍迪·艾伦的欧洲三部曲,到《爱在日落黄昏前》三部曲,再到《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都有大量坐在路边喝咖啡的场景。

真羡慕欧洲人每天喝咖啡到下午三四点

无论西欧东欧,无论城市规模大小,欧洲街头的咖啡馆都随处可见。

从市中心的小广场,到你拐过的每一个街角,你都能看到咖啡馆和在里面悠闲品咖啡的当地人。

如同本能一样,欧洲人会在每一处让人心动的小风景旁边,安放上几张咖啡桌,哪怕只是一小丛的绿树红花边上,哪怕只是几只鸽子落脚散步的人行道边,只要你愿意,总能坐下来喝杯咖啡再走。

真羡慕欧洲人每天喝咖啡到下午三四点

所以他们才有资格说:

“如果我不在家, 那就是在咖啡馆;如果我不在咖啡馆,那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到了欧洲,你可以什么都不必做,哪里都不用去,随便找几家咖啡馆呆上一整个下午,就已经非常美好,这是欧洲最迷人的魅力所在。

3、

热衷野史的人喜欢说是咖啡馆铸就了欧洲的文明,并且列举出许许多多的例子加以佐证。

比如说17世纪的伦敦,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自己喜欢去的咖啡馆,他们喝着咖啡高谈阔论,在思想的碰撞里,构想出拍卖、保险等许多现代行业的雏形。

比如说,欧洲很多国家的第一份报纸都是在咖啡馆里诞生的。

再比如说,梵高、巴赫、萨特、巴尔扎克……等等大师,都是在咖啡馆里找到他们的灵感,巴黎的咖啡馆催生了无数的文学巨著、政治理论和经典画作。

乃至,连法国大革命的风暴都是在咖啡馆里酝酿的,在咖啡馆里高呼“武装起来吧,公民”的革命者们,最终攻占了巴士底狱。

但我觉得,这些都不过是咖啡馆额外馈赠的副作用。

欧洲的咖啡馆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们提供了一种闲适优雅的生活方式的模板。

真羡慕欧洲人每天喝咖啡到下午三四点

咖啡和酒都是社交饮料,咖啡馆和小酒馆都是人与人相遇的社交场所,但它们又是截然不一样的。

咖啡和咖啡馆的普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智识阶层成熟的产物。

人民的审美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们对生活也随之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只想终日劳碌,为五斗米奔波。

他们需要一种饮料,不像酒精那样喝完之后酩酊大醉,而是可以提神,刺激心智,促进思考。

他们需要一个安静又有点品位的公共空间,不像乱糟糟的小酒馆那样充斥喧哗的粗鄙酒徒,而是可以舒适地独处,让心绪尽情地休憩。

或者,是可以和朋友展开长谈,海阔天空地谈论哲学与诗歌,让思想自由地碰撞,让灵感激情地迸发。

就这样,咖啡馆取代了带有小圈子性质的沙龙而成为开放的公共空间,咖啡和咖啡馆从此深刻地改变了人与人、公民与公民、甚至是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社交关系。

咖啡馆文化的流行,不仅仅是因为咖啡本身的浓郁醇香,更是因为它所承载的“让人与人相遇”的社交意义,和可以“什么也不做”的闲适生活。

4、

但是,要回溯咖啡的历史,还要提到一个你可能意想不到的城市:伊斯坦布尔。

和酒不一样,咖啡在世界各国普及的历史并不长。

差不多1000年前,埃塞俄比亚人最早开始种植咖啡豆。然后又经过几百年,咖啡才辗转经过阿拉伯半岛,传到了奥斯曼帝国。

1555年,奥斯曼帝国的君士坦丁堡、也就是今天的伊斯坦布尔,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家有记载的咖啡馆,它的名字叫Kiva Han。

从此,才开启了咖啡馆文化。

君士坦丁堡一直是从亚洲到欧洲的交通门户,是不同文化、风味、品味、创意相互碰撞的熔炉。

从Kiva Han的装潢,就能看出当时君士坦丁堡的气度,今天我们能够收集到的画面——精心着色并镶嵌的砖瓦,大理石外观与雕刻,还有穿戴飘逸长袍与精美头饰的顾客——无一不透着富丽堂皇。

真羡慕欧洲人每天喝咖啡到下午三四点

NESPRESSO胶囊咖啡新出的限量版巡礼咖啡馆系列里,有一款是伊斯坦布尔咖啡馆咖啡,就是以Kiva Han为创作灵感。

所以在包装设计上,也化用了当时Kiva Han的照明灯、灯台、壁灯等灯饰的元素,继承富丽堂皇的装潢风格。

真羡慕欧洲人每天喝咖啡到下午三四点

至于这款胶囊的口味,也很值得尝试。

它的强度是10,用来自也门的阿拉比卡咖啡,再混合印度以及东印度群岛的风味,带有强烈的烘焙和黑胡椒辛辣香气。

这味道,让人联想起地中海边,横跨欧亚两个大陆的君士坦丁堡,想到那神秘的东方集市。

当然,说到咖啡的历史,不可能不提意大利。

伊斯坦布尔之后,另一个咖啡重镇就是意大利的威尼斯,咖啡正是通过威尼斯这个同样商贾云集的门户全面进入欧洲。

那之后,咖啡才势不可挡地攻占了整个欧洲,人们称咖啡是“让灵魂沉浸在其中的甜美毒药”。

从伦敦、巴黎,到慕尼黑、维也纳,再到布拉格、布达佩斯,满目皆是一座座让人向往不已的咖啡之城。

如果你去过威尼斯,很大概率会去过一家叫Caffè Florian的老咖啡馆,就在圣马可广场的边上。

这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咖啡馆,开了快300年,到现在还在营业。

威尼斯一直是欧洲创造力的门户,孕育了艺术、音乐和大胆的实验革新,也成就了咖啡馆与引领时尚的人们。

作为威尼斯的第一间咖啡馆,Caffè Florian伟岸奢华,有高耸的屋顶和金色的装潢以及精心装扮的客人。

今天的Caffè Florian满是岁月的痕迹,但在许多细节里还能看出当年流光溢彩的样子。

真羡慕欧洲人每天喝咖啡到下午三四点

同样,NESPRESSO的限量版巡礼咖啡馆系列里,也有一款是以此为灵感来源的威尼斯咖啡馆咖啡。

包装上,这款咖啡参考了威尼斯咖啡馆墙壁的细节与质地,同时结合当时威尼斯化装舞会时使用的面具上的纹理。

这款咖啡略淡一点,强度是7,用埃塞尔比亚哈尔(Harrar)的咖啡,混合印度阿拉比卡咖啡,带着花香和木本香,营造出威尼斯的清新味道。

从明天开始到3月9日,这两款咖啡还会出现在今年“设计上海”展会的NESPRESSO展厅里,你可以到现场感受一下。

展厅就是按照古老的伊斯坦布尔咖啡馆布置的,很适合拍照。在那里,你还可以品尝到用伊斯坦布尔咖啡馆咖啡胶囊现场制作的秘境东方卡布奇诺和许多精美小食。

用一个闲适的午后,把自己当做一个真正懂得生活滋味的“古欧洲人”,和志同道合的饕客们一起,沿着历史的长河去追溯咖啡的社会渊源,找寻初心的同时领悟每缕香浓背后璀璨悠久的文化。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