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战争已经持续一个多月了,这段时间每天看新闻,我最被触动的一点是,经常会在不经意间就看到那些普通乌克兰人的生活状态,看到他们的生活在被战争改变之前原来的样子。
比如那张传播很广的一家三口逃难路上被炸身亡的照片。
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艰难走过基辅郊外一条河上主体已经被毁坏的桥,试图进入相对比较安全的首都躲避战火。在下桥之后一段没有任何建筑物掩体可以藏身的开阔地带,他们遭到炮弹攻击,迫击炮落在离他们身边十米的地方,母亲和两个孩子、连同协助他们撤离的一位教会志愿者当场身亡。
纽约时报采访了这家人中幸存的丈夫,他们的生活里有很多普通家庭的影子。
他是程序员,她是会计师,两人是中学同学,毕业多年后偶然在夜店重遇开始交往,2001年结婚。在他们漫长的婚姻里,搬过几次家,装修过三次房子,从来没有吵过架。两个孩子,儿子18岁,女儿9岁。养了两条狗,一条叫蛋糕,一条叫奔驰。有一辆雪佛兰,冬季全家去格鲁吉亚滑雪旅行。
他们所住的城市伊尔平就在基辅的河对岸,离基辅市中心只有50公里,新闻里说那是一个“bedroom community”,我猜那或许是一个类似北京人的燕郊、纽约人的泽西城那样的通勤社区。
你不难想象这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原本所拥有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庸常平淡的幸福,也必然会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烦恼。
然后战争打破了这样的日常。
战争爆发时,丈夫正在乌克兰东部的家乡顿涅茨克看望得了新冠的母亲,由于那里已经被叛军控制数年,他滞留在当地无法返回,一家人被迫分隔两地。
妻子和儿女为了安全,晚上睡在远离窗边的过道和地下室。因为妻子的母亲得了阿兹海默症行动不便,他们一度犹豫不想撤离,直到某个晚上一颗炮弹击中他们的居民楼才下定决心,连夜收拾行李,在第二天早上踏上了避战之路。
那个早上,由于没有手机信号,丈夫一直无法和妻子取得联系。等到手机软件上重新出现妻子的踪迹,定位显示的是医院,半个小时后他在推特上看到了纽约时报战地摄影记者拍下的那张照片,他认出了妻子的行李箱。
现场的视频里,在一阵慌乱的脚步声和喊叫声中能清晰地听到狗的叫声,那是他们带着一起逃难的狗,炮弹落下的时候它们正呆在宠物包里。
再比如另外一个同样传播很广的视频。
一位钢琴家坐在一片狼藉的客厅里,掸了掸琴键上堆积的爆炸尘灰,然后弹了一段肖邦的钢琴曲。她的女儿用手机拍下了这个过程,然后发布到了网上。
随着琴声响起,镜头转向她们的家——地板上的残砖、碎石、玻璃渣,衣柜上被炸开的洞,东倒西歪的家具,被震脱落的门和窗。
你可以看到这是一个被爆炸的威力破坏得面目全非的家,可是透过那些家具和装饰,你又不难想象这个家曾经的状态——稍显凌乱但又不失温馨,就像每一个普通人的家。
而这种状态的改变不过发生在瞬息之间。就在那天早上,那位女钢琴家像往常一样去菜市场买菜,回家之后才发现所住的居民区刚刚遭受了炮击,最近的炮弹落在离她家不到十米远的地方,在地上炸出了一个大坑。
音乐和废墟的并置产生的对比是如此残酷,而在一地废墟里若无其事弹琴的姿态又是如此震撼,这个场景让很多人想起了多年前罗曼·波兰斯基那部拿了好几个奥斯卡大奖的《钢琴家》(电影男主角亚德里安·布劳迪后来也在自己的Instagram上转贴了这个视频)。
原本普通正常的生活在那个星期六的早上戛然而止,那之后她们同样被迫逃离家园。
那支肖邦是她背井离乡前在故居的最后一次演奏。
不知道她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掀起琴盖、掸落琴键上堆满的爆炸尘灰,又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弹起曲子。
也许她什么也没有想。在自己家的客厅弹钢琴原本就是她最寻常不过的生活状态,也许她只不过想在自己正常的生活秩序被迫结束之前最后拥有一次享受日常的自由和尊严。
这正是战争中这些普通人最让人唏嘘和感动的地方。尽管他们的生活已经被战争彻底颠覆,但你总能看到他们想要维护日常的努力。
有时候那只是一个下意识的举动,有时候则是刻意为之、带着较劲和蔑视的一种姿态。
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曾经是苏联时期乌克兰共和国的首都,这是一座有着浓厚文化氛围的城市,拥有众多的剧院和博物馆,还有一座德国建筑师设计的动物园。由于离俄罗斯边境只有40公里,哈尔科夫原本是一座在文化上非常亲俄罗斯的城市。但在战争爆发后,所有人内心的天平一致倾向了乌克兰。
在这里,一位音乐老师每天为一同藏身在地下室的12名家人和邻居弹奏小提琴。
还是在哈尔科夫,在这座城市里600多座高楼被炮弹炸毁之后,一位大提琴演奏家开始了他在一座座废墟前的演出。
乌克兰南部的港口城市尼古拉耶夫,从战争爆发的第一天开始就被轰炸,俄罗斯军队把这座三面临河的城市整整围困了一个月,城中的停尸场堆满了尸体。
但是我看到有篇报道写道,尼古拉耶夫城里的环卫工人每天仍然井然有序地清理垃圾,园艺工人继续修剪树木,“即使很多树已经被炸得东倒西歪”。
尼古拉耶夫有一家叫Coffee Go的咖啡馆,每当炮火响起,咖啡厅的玻璃窗就被震得咯咯响。老板一度想关门停业,但是店里十八、九岁的服务生们要求继续开下去,他们说,“我们要继续工作,我们什么也不怕”。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又确认了一下,Coffee Go还开着,就在5个小时前它们还在Instagram上发了帖子,帖子里说,“我们现在工作不是为了赚钱,我们只是想给你一个微笑,一杯可口的咖啡,和一点点好心情。”
尼古拉耶夫所在州的州长每天早晚录视频发到社交媒体上向市民通报最新战况,给市民加油打气,他的语气里常常有一种与战时的紧张气氛极不相称的诙谐。有一天晚上他的视频是这样结尾的:
“祝大家度过一个无聊的晚上。”
在这样的非常时期,能够拥有一个无所事事的无聊夜晚大概就是幸福。
在这样的非常时期,逃难路上带着的狗,废墟旁和地下室里的演奏,被围困的城市里坚持营业的咖啡馆,都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是他们想要维护的、曾经拥有的日常生活的证明。
战争是对日常生活最极端最激烈的颠覆。和病毒与自然灾害不一样的是,战争带来的摧毁原本可以避免。
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摄像头和社交媒体的时代,这场战争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魔幻方式在我们面前展开,逼我们直视,与我们互动。
面对战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只是我想,如果你认同日常生活的珍贵,大概就不会为任何一场战争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