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讲讲最近很火的这部美剧了

2004年,《纽约时报》推出了一个主要刊登读者来稿的情感专栏,让读者围绕“love”这个主题讲述自己与情感有关的经历。

编辑们原本觉得这就是一个填充版面的小栏目,能维持运作三两年也就差不多了。没想到的是,读者来稿的质量和这些文章所激发的反响大大超出了编辑的预期。

人们怀着巨大的热情和最大限度的坦诚,讲述自己人生中,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曾经有过的得到与失去、感动与伤痛,以及从中获得的感悟、温暖和爱。

写文章的人来自各行各业,有不同的种族乃至国籍,总之背景天差地别,但在同一个专栏之下,他们的文字却大多有着一样的质朴平实和真诚。

那些普通人所分享的真实故事,一次次结结实实地击中了所有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于是,这个小专栏就有了生命力,一年一年地持续了下来,慢慢地成为了《纽约时报》最著名的专栏之一。

到今年这个专栏已经是第15年了,现在每年光是收到的投稿就有9000篇,15年里一共收到12万篇投稿。

最后刊登出来的700来篇文章里,很多都被广泛转发,像那篇曾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现象级轰动的《怎样用36个问题让陌生人爱上你》就是出自这个专栏。

几年前,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和《纽约时报》合作,每周请人朗读这些文章做成podcast。

到了今年,亚马逊流媒体平台又挑了其中8篇文章,购买版权之后改编成8集的电视剧,每集30来分钟,10月中旬上线后好评无数。

这就是最近很多人都在看的“Modern Love”第一季,中文译名《摩登情爱》。

是时候讲讲最近很火的这部美剧了

当初《纽约时报》在定专栏名的时候,一度想叫“Truly, Deeply, Madly”,听起来略微有点抓马,似乎不够“疯狂”的故事就不能入选。好在他们后来几经斟酌,选用了David Bowie的歌名“Modern Love”。

现在回过头看,“Modern Love”这个克制的名字才是最恰当的,虽然第一眼看上去平淡无奇,但好处是它可以无限大,足够容纳下任何一种情感状态。

700多篇文章放在一起,是一幅细节丰富的现代人情感版的清明上河图。它们所讲述的不仅仅是爱情,虽然爱情的确占据了其中的绝大部分,但“love”可以包括人与人之间所有形态的情感连接。

这是一些什么样的故事呢?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有点像是《老友记》,讲的是纽约客的情感日常,只不过每个故事彼此之间是互相独立毫无关系的。

更确切地说,它更像是我以前曾经介绍过的纽约街头摄影博客 Humans of New York,普通人敞开心扉讲自己的故事,是一个个纽约客各自精彩人生里的一个断章(当然也有一些文章作者并不是纽约人),恰到好处,点到为止。

每篇文章不过短短的1500个英文单词,只是一些小随笔小散文,但却往往让读者余味无穷,也许还能得到一些小小的暖意,像是冬天喝了一杯散发着热气的热巧。

拿电视剧的第一集来说,讲的就是曼哈顿一个单身女性和门房之间的一段故事。

纽约好一点的公寓楼都有doorman,他们每天穿着制服站在公寓楼门口,有人出入的时候帮忙拉开大门,就像是星级酒店门口的服务生那样,送走外出的人,迎接回家的人。没有人进出的时候,他们就会一直呆在公寓楼一楼的门厅里,如果住户有涉及公寓的问题需要解决也可以找他们帮忙和物业联络。

大多数情况下,这些doorman和所有的服务人员一样,安静地呆在纽约客生活的背景里,是invisible的一群人。住户和他们最大的互动,也许不过是出入时一句简单的问候寒暄或者微笑示意,除此之外,彼此再无交集。

但在这个故事里,女主角却和公寓楼下的门房产生了奇妙的默契和互动。他像是一个兄长和父亲,会在她带交往对象回家的时候暗中打量对方替她把关。

是时候讲讲最近很火的这部美剧了

某个深夜她发现自己未婚意外怀孕,在慌张不堪却无人可以倾诉的时候,呆在门厅值夜的门房成了他最好的倾诉对象。

后来她带着刚出生的女儿从医院回家,迎接她们的当然还是那个门房(孩子的父亲那之前就消失了)。原文里有一句话,作者感动地说这个门房是”张开双臂迎接女儿来到这个世界的人”。

所以你看,这个故事讲的就不是爱情,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温暖。

看这一集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我在纽约工作单位的一个清洁工,大概50来岁。在我加班的时候,他经常在我边上一边打扫一边和我闲聊,慢慢地我知道了他的过去,知道了他的家乡在叙利亚,知道了他有一个还在读高中不肯好好念书的儿子。他还会叮嘱我,不要一直呆在办公室,要多留点时间享受生活。

我想大概很多人在看这些故事的时候都会有类似的联想,会想起自己遇到过的某个人,会在这些真实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再比如第二集,原文作者是《纽约时报杂志》的一名记者,她去采访一个约会APP的创始人,意外撬开对方心扉,听他讲了自己对多年前错失的真爱一直难以忘怀的心事,于是她也投桃报李,讲了自己17年前错失的一段感情——这个故事,讲的是真爱,还有人生中的错过和遗憾。

我还很喜欢最后一集,原文作者是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她讲了自己晚年认识了80多岁刚丧偶的日裔老头Kenji,两个人约会两年之后结婚,一起到世界各地旅行,一起到世界各地跑马拉松,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他会叫她sweetheart,会记得两个人的每一个纪念日。

几年之后,Kenji因为癌症去世。但老太太并不是在痛苦地回忆这段感情,而是充满甜蜜。她骄傲地说,“真爱是人类所能得到的最宝贵的馈赠,我有幸得到了它。我去找,并且找到了……老年人的爱情,也同样可以丰富多彩。”

每看完一集,我都会找出《纽约时报》网站上对应的文章再读一遍。电视剧稍微做了一些改编,有些地方增加了一些戏剧的因素,其中也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神来之笔;但文字本身平淡隽永,往往有和电视剧不一样的感染力。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但都一样美妙。

不管是电视剧还是文章,看完之后喜欢纽约的人大概都会因此对纽约再多出一份欢喜。

所有这些故事,平淡,细微,生活化,但都一样有趣,以至于我们这些不相干的人看起来也津津有味。

纽约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800多万人里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精彩,似乎随便从街上拉个人,他都能给你讲上一两段与众不同的人生故事,那是他们用力生活、用力爱的证明。

我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影视文学作品来认识纽约,Modern Love 可能是其中最温柔的一个版本,纽约人展示着他们柔软的内心,讲述自己的脆弱,讲述自己需要爱也需要被爱的渴求。

但最好的地方是,无论结局如何,所有这些故事都有温暖向上的底色。即使是那些遗憾的故事,主人公们也都努力地找到了救赎自己的方式。

无论是美满还是不完美,无论是被爱还是被伤害,纽约人总能从中汲取力量,然后继续铿锵有力地前行,继续用力生活,继续闪闪发光,有多柔软就有多坚硬,有多脆弱就有多强大。

就像Norah Jones唱的,New York City, such a beautiful disease.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