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想要的世界投出一票

这几年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年年底或者年初的时候都会给维基百科捐款。金额不多,一般是100美元,和维基每年收到的上亿美元捐助相比不过百万分之一,可谓微不足道。

可是我并不会因此就觉得我的捐款不重要。因为维基百科的日常运营,依赖的正是全球数以百万计像我一样的普通人力所能及从口袋里掏出的小额捐赠。

拿去年来说,总计1.12亿美元的捐款,分别来自700多万位捐赠者。一笔笔几美金、几十美金的捐款,像一滴滴水汇聚成海洋,支撑起了这个庞大的非营利性网站。

维基百科成立于2001年,二十年来在没有任何广告和商业收入的情况下持续地发展壮大,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为自己想要的世界投出一票

为什么要给维基百科捐款?

一方面是出于感谢,因为它真的给我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我几乎每天都会用到它。不管是写文章还是纯粹对某一个话题感兴趣,我都一定可以从它的5000多万个词条里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维基百科不是专业权威的学术类网站,上面的内容不能直接作为论据在新闻报道和学术论文里引用,但它是一个非常好的入门,每一个词条下面的解释都非常详尽,涵盖这个话题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能够让你快速地对自己原本一知半解的东西获得快速而全面的初步了解。

国内的百科类网站大多粗制滥造,充斥着大量复制粘贴和自相矛盾之处,而且经常有反映站方意志和商业利益的人工干预和虚假宣传。有时候,某个事件的当事人只需要付费就可以修改对自己不利的真实内容。

维基百科则完全不一样。

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撰写修改维基百科的页面,事实上维基百科也没有任何正式的编辑员工,所有的内容完全由全球十多万名活跃的志愿者编辑在业余时间撰写。

但维基百科有一套非常严苛并且被所有志愿者编辑严格遵守的编辑准则,任何抄袭、胡编乱造、没有意义或者歪曲事实的内容都会在第一时间被其他的编辑移除,存在争议的内容也会被圈出来作出说明。

这样,就最大限度地确保了内容的真实、准确、客观、中立和有用。

维基百科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协作工程,十几万志愿者编辑、数百万捐款者、几千万用户,都是这个社会工程的有机组成。

圣经故事里,当初说着同一种语言的人们想要修一座城,再建一座通天的高塔。上帝知道后很生气,于是让人们改说不同的语言,人和人之间无法沟通,无法合作,从此一片混乱,散居到世界各处,通天的塔再也建不起来。

维基百科的宗旨和目的,是“自由的百科全书”,让信息和知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人人共享、自由流动。它就像是人类突破上帝制造的语言障碍和混乱,用智慧重新修建起来的一座通天高塔。

它高效、简洁、有序地运行,对我来说,这就是世界原本应该有的美好样子。

坚持每年给维基百科捐款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样一点私心和责任感:

我希望维基百科能永远存在,我希望这个世界能够以这样的方式继续运行。

所以,我会愿意尽我所能做一些支持。

美国人有非常浓厚的公益捐款传统,在美国生活过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一旦你在某个非营利机构登记了自己的家庭住址或电子邮箱,很快就会持续地收到他们的募捐请求。

如果是纸质的邮件,通常还会附一个写好回邮地址、贴好邮票的信封,方便你把支票放在里面寄回去。美国政府鼓励这样的募捐,美国邮政干脆免去了非营利组织的邮费,所有的信件都免费递送。

尽管有时候这些募捐邮件让人烦不胜烦,但我还是固定地会给其中的几家非营利机构捐款。

比如纽约有很多艺术电影院,它们不放商业大片,只放艺术价值高的优秀电影。这些没有商业价值的欧洲亚洲非洲电影,主流的商业电影院线是绝对不会放的,我很感激有这些电影院的存在,让我能在第一时间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好片子。所以,我愿意捐款为它们提供支持。

还有媒体。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那些坚持不写媚俗新闻不向流量低头的严肃媒体面临的处境越来越艰难。所以我每年都会付费订阅几家我经常看的著名媒体,因为我希望它们能一直存在下去,一直坚持报道那些对这个世界有意义的新闻。

这些捐款、订阅,每一笔的金额都不多,每年也就几十美金、100多美金。

但是,一方面,它们确确实实地为我提供了我所需要所看重所喜欢的服务,我很感激。

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它们能够继续存在下去,不会因为没有钱而从此消失,因为它们是这个世界的正面力量。

我希望这样的正面力量能够越来越多,越来越壮大。而我付出的每一笔捐款,都是我给我想要的那个世界所投出的一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