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写过 OnePlus、也就是一加手机,在海外不可思议的成功故事。
在大多数人的视野之外,这个来自中国的公司在欧美和印度的手机市场爆红,如今已经是全球高端手机市场排名前五的品牌。
一加的绝对用户规模虽然不算大,但它的用户相当忠诚,虔诚狂热的程度堪比果粉。
每次一加的新品发布,世界各地许多城市都会出现排队抢购的盛况。
前阵子一加今年的新款 7 Pro 上市,有 Vlog 博主专门跑到一加设在纽约时报广场 T-Mobile 营业厅里的快闪店去拍视频采访,想要实地探个究竟。
活动在当天下午两点开始,但不到一点门口已经有几百个人排起了长队,队伍延续好几个街区。
排队的除了本地的纽约客,也有正在纽约旅游想顺便带一部 OnePlus 回去的游客。
还有不少人则是从其他城市专程过来买手机的。像这个小哥,他说自己早上4点半就起床赶火车来纽约了。
在被问到最初是怎么知道一加的时候,有人说是身边的朋友家人推荐,有人说是看了数码媒体的评测。
中国产品在世界上受欢迎,这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
但凡去过其他国家,不管是欧洲美国还是亚洲非洲,会发现这几年中国品牌已经越来越随处可见,成为人们很难忽视的一种存在。
我记得从戴高乐机场到巴黎市区的路上曾经看到一块巨大无比的海尔广告牌,出租车司机为此和我讨论了很久。
在缅甸的时候,我在很多偏远的小村镇里都看到了门口立着 OPPO 标志的商店,恍然像是置身中国乡村。
但是一加的成功还是很让人欣喜,这是一个很罕见又很经典的案例,值得多讲几遍。
#
中国公司进军海外,一般无非就是两种方式。
一种就是像海尔这样,在国内做成巨头,再凭借在国内积攒下来的雄厚实力去开拓其他国家的市场。
另一种就是很多小公司,凭借国内人力成本低的优势,最大限度地降低制造成本,用低价迅速地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但质量往往得不到保证。
早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深圳很多小手机厂商就占领了印度的手机市场,它们生产的手机在印度只卖100多人民币一台,往往用上半年就坏了。
但因为价格便宜,所以还是很受欢迎,反正坏了就换新的也不心疼。
以前,大多数出口的中国产品其实都是这种价廉质次的低端形象。
一加创立于2013年,总部在深圳,是血统纯粹的中国企业,但从创立之初,就直接在许多个国家同步销售。
它走的不是第一条路,也不是第二条路,而是开辟了第三条路。
创始人刘作虎当时提出要做「科技界的无印良品」,打造像 MUJI 一样有品质感的手机。
他更希望用一加来改变世界对中国制造的片面看法,就像上个世纪70年代索尼和松下为代表的一批日本企业为改变日本制造的形象所做的努力一样。
所以一加的品牌理念就是「不将就」(Never Settle),用业内最高的科技配置,结合简洁高效的操作系统,打造出轻快、流畅的用户体验。
除了基础体验要做硬做强,一加还要追求产品的设计与审美。
2013年前后的手机行业还是非常粗放的,市面上的手机比较粗糙。
但一加已经在研究如何通过特殊的喷涂工艺来提升手机外壳的手感,这是当时很多手机厂商还顾不上考虑完善的细节。
一加不设线下门店,只通过官网等线上渠道进行销售,互联网模式让一加手机在价格上更具竞争优势。
这样一部「不将就」的高配置手机,大多数用户都能买得起,同时又拥有高于旗舰标准的用户体验。
#
所以如果你分析一下一加的成功经验,会发现有两个很特别的地方。
第一是一加的口碑非常好,可以说它的销售主要是由口碑来驱动的。
一加的口碑最初是在硅谷引爆的。一加早期采用邀请码制度,只有拿到邀请码才有购买的资格,而第一批邀请码发给了那些最关注科技和新产品的硅谷极客。
结果这些最挑剔的科技精英使用之后都很满意,自愿地给其他人发送邀请码,一时之间拥有一枚 OnePlus Invite 在硅谷成为潮流。
据说当时最多购买一加手机的是亚马逊、Facebook 和 Google 三家公司的员工。
从那时开始,用户就会自发地向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推荐一加手机。
这种感觉很好理解,当你听到一首好歌、看了一部好片子、读了一部好书、或者用了一个好产品,总是会急切地想和别人分享、想让更多人知道。
而新入坑的人又接着做自来水,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铁粉群体。
一加非常用心地耕耘着这个拥有来自全球196个国家,500万注册用户的社区。
一加官方经常在论坛上公布产品的开发动态,也会经常吸纳听取用户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有天晚上,一位用户开车回家的路上抛锚了。她在论坛上分享这段经历时写道:「唯一能依靠的就是手机报警。」
这段经历启发了一加的产品经理,他们想到,用户在危急时刻可能不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报警也不能传达正确的位置信息,于是就在手机里增设了一个语音提示位置功能,当用户拨打报警电话时,系统会在接通前提醒用户的具体定位。
第二个特别的地方,是一加的媒体形象非常好。
无论是大众媒体还是专业数码媒体的评测里都充满赞誉和鼓励,说实话我几乎没有看到其他中国产品有如此多的正面评价。
一加诞生之初就得到了许多主流媒体的认可。
Business Insider 评测文章的标题是,「一个来自中国的小初创公司做出了我今年最喜欢的一部智能手机」。
文章发表后引起轰动,很多读者都写信向他要邀请码。
《时代》周刊把一加称作是梦想手机,并且说「很难想象有这么适合安卓发烧友的手机」(It’s hard to imagine a better phone for Android geeks)。
《纽约时报》则把一加评为「独角兽」明星创业企业,预测它未来会发展成巨无霸。
媒体的这种反应也很好理解。
大家都希望看到一股新鲜力量去冲破苹果三星这样的巨头所形成的固有格局,从而带来新的可能性。
而一加表现出的特质,充满了那样的可能性。
今年一加7系列发布,媒体的报道还是延续这样的思路,继续把一加看成是挑战者的角色。
《福布斯》的标题是,「一加7 Pro 将迫使苹果和三星做出改变」。
Business Insider 则说,「这个你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最好的智能手机厂商,刚刚给苹果和三星上了一课」。
#
经过媒体几年的报道,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一加的身世来历。
但还是有很多人在用了好几年以后,仍然不知道自己一直在用的其实是一部中国手机。
这恰恰是我喜欢一加手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它希望改变中国制造的形象,但它又不以中国制造来标榜自己,它从一开始所想做的就是打造无国界的产品。
这两点并不矛盾。
很多时候当我们过于强调一样东西、一个产品的本土属性时,其实也是自行设置了许多不必要的限制。
一加不是这样,它的目的很纯粹,就是做一款好产品。
好产品的标准没有国界之分,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国元素在最大程度上被淡化了。
但是等到人们爱上这款产品,然后才发现,哦,原来这是个中国品牌。
于是化学反应发生了,人们对中国品牌开始有了好感。
连带着中国制造的形象自然而然地就得到了改善。
智能机时代以前,我们热爱诺基亚,是因为它是芬兰制造吗?肯定不是。
我们热爱诺基亚纯粹是因为它太好用了。
然后我们才会去探究它的来历,才附带着对芬兰制造有了好感。
大家喜欢苹果,同样也不是因为它是美国制造,而是因为它确实好用。
不好的产品,打上哪个国家的金字招牌都没有用。
#
在国内,知道一加的人慢慢开始多了起来。
以前一加在中国几乎没有什么知名度,基本上处于一个“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状态。很多人都是到了国外才知道有这么一个中国手机品牌。
但那是几年前,现在有点不一样了。
这次一加7系列发布会48小时内在纽约、伦敦、班加罗尔和北京连开四场。
全世界13个国家38个城市都做了闪店活动,其中有四站是在国内。活动现场几乎挤爆。
一加7 Pro 在京东和官网开售一分钟后就销售额过亿, 很多没买到的用户跑到刘作虎微博下去抱怨。
今年《纽约时报》上还出现了一加的大幅对开广告。
「Just a better phone」,骄傲的语气里已经有了一点霸气。
一加7 Pro 的确有资格说自己是一部“更好的手机”,它的90赫兹流体屏是全球第一块 90Hz QHD+ AMOLED 屏幕。花了1亿人民币从三星定制,每块屏幕的成本是普通旗舰机的两到三倍。
此前还没有任何一个手机公司迈出这一步,即便是拥有最强供应链整合能力的苹果和三星自己。
全球知名数码评测人 MKBHD 在他的视频里说,「我希望今年下半年苹果的 iPhone 也能采用一加7 Pro 的屏幕技术」。
小罗伯特·唐尼的代言则是另一个惊喜。
小唐尼是现在好莱坞身价最高的明星,他其实是不太接代言的,但在看到一加7 Pro 的新机后他被惊艳到了。
而且他也很认同「Never Settle」的理念。
在一加的宣传片里,小唐尼打着咏春拳来诠释「以静制动,挑战自我;永不言弃,追求极致」。
打拳这个情节是小唐尼自己的想法,因为他本人在生活里练过十多年的咏春拳。
曾经的一加,被人称为是一个「小而美」的品牌,克制而安静,连广告都不肯做。
喜欢它的人,把它当成是一个只有自己知道的秘密,所以愿意排几个小时的长队去买,仿佛是在完成某种仪式。
现在的一加,似乎正在摆脱原来的小众定位,但我觉得这些变化挺好的。
那些追求、坚持、不将就,值得被更多人看到;那些用心打造的好产品,值得被更多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