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今天早上,看到法国尼斯的新闻,我的第一反应是,沮丧。

我没有像往常一样,迅速地打开各大媒体的网站,仔细地阅读每一篇报道,迫切地想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

不,不需要。不用打开任何网站也能知道那上面登的都是什么。无非是亲历者的叙述,现场惨状的照片和视频,死伤人数的滚动更新,各国政要第一时间发出的慰问和谴责,以及信誓旦旦“绝不向恐怖主义低头,一定要捍卫正义和美好”的动听誓言与决心。

我们都是查理。我们都是巴黎人。我们都是布鲁塞尔人。我们都是奥兰多人。我们都是尼斯人。下一次呢?我们会是谁,会是哪里人?

这样的场景,每隔几个月就会出现一次,无非是换一个时间,换一个地点,换一个场景,换一批失去亲人爱人的普通人,换一种语言倾诉痛哭。

法国人只是那个尤其不幸的倒霉蛋,他们的国家在18个月的时间里被恶魔光顾了三次。但是发生在哪个国家又有什么区别?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刷,整片大陆就都不再完整。不是幸灾乐祸的理由,也没有什么好感到侥幸。

社交媒体上,人们照例推出新的热门话题标签,贴出新的插画和各大报纸的头版。全世界的城市里,人们照例举起蜡烛悼念,广场上照例堆满鲜花,地标建筑上照例打出法兰西共和国的蓝白红。

感谢他们仍然有这样的天真和热血。虽然没什么用,但这似乎是坐以待毙的人类唯一能够做的事,而且至少提醒着我们,总有人尚未麻木,尚未失去勇气和对这个世界的希望。

每次发生突发事件,Facebook都会推出一个功能,让事发地的人们标记自己的状态,以便能够向关心他们的亲朋好友报平安。有一位女士,几天前正好在发生枪击案的美国达拉斯参加婚礼,刚刚才回到尼斯。一周之内,她两次登录了Facebook的那个页面。

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她说,“We should not live in a world like that”,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今天我在朋友圈赌气说,再也不想看任何新闻了。沮丧,是最近很多新闻给我带来的感觉。一切都太糟糕了。从美国到英国,从川普到脱欧,似乎一夜之间,全世界都开始互相抵制,互相仇恨。

“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应该是这个样子”,这也是我现在的想法。

已经有很多美国媒体,把今天的美国比喻成60年代的翻版。在那十年里,人类首次登上月球,肯尼迪被刺杀、马丁·路德·金被刺杀,那是美国历史上另一个交织着突破进步与仇恨撕裂的动荡年代。

我常常嘲笑说,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把“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挂在嘴边,用来形容他们所处的时代。就像《午夜巴黎》里描述的那样,人们总是对过去的时代怀有某种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

但是最近这段时间,偶尔我会在想,也许这句话真的适合用来形容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尽管,从目前的态势来看,一切都不会马上终止,除非出现奇迹,明天的世界只会变得更加糟糕。

再过几天,就是我到纽约十周年的纪念日。2006年8月17日,那时美国大陆航空(Continental Airliens)还没有和美联航合并,我坐着Continental的CO88航班,从北京出发,降落在纽瓦克机场。

十年前的世界,和现在的世界,是多么不一样啊。

那一年的纽约,911的伤痕仍然随处可见,人们带着伤痛和尊严,对我讲述着那个旁人难以想象的惨痛时刻。

走过街边的教堂,可以看到铁栅栏上绑着的已经褪色的一面面小国旗,每面旗子上都写着一个殉难者的名字。偶尔在路边民宅的门上,可以看到一张已经发黄的照片,旁边写着“纪念我亲爱的父亲,死于2001年9月11日”。

我在Google上搜索我的教授写的文章,找到的第一篇是她发表在Village Voice上的,写她从下城的地铁站走出地面,看着轰然倒塌的世贸大楼和一片浓烟滚滚的废墟,然后和其他人一起慌不择路,终于找到一个还能打电话的亭子,听到话筒里传出爱人的声音,才放了心。

十年之后,新的世贸大楼已经建好,但这个世界,却多了更多的废墟。

现在回过头看,我们这个世界一切的改变,都是从911开始的。潮水的方向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发生逆转的。

但在我到达纽约的那一年,这个伟大而坚强的城市,秩序并没有受到影响,一切井然有序。纽约人开放的姿态和心胸也没有受到影响,仍然张开双臂,欢迎着来自世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包括我。

那时移动互联网还没有形成气候,iPhone还没有问世,智能手机时代还没有来临,Facebook刚刚从哈佛校友网扩展到其他常青藤高校,还需要有.edu结尾的邮箱才能注册。

在那样一个“前移动互联网”和“前社交媒体”的时代,人们津津乐道“地球村”这个词,那是那时的人们对于世界的朴素畅想。在国内的时候我也热衷于在文章里写“地球村”,但直到到了纽约以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地球村啊——在这个城市,能找到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餐馆,一节地铁车厢里有来自几十个国家的人,银行的ATM机上有英文、中文、韩语、西班牙语四种乃至六种语言,填表格时中文的选项甚至细分到了普通话、粤语、闽南语和台山话……

在纽约,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和价值,就是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热爱这个世界。

我当然是爱国的,没有人比曾经在海外生活的人更懂得爱国是什么滋味。我爱中国八千里路云和月,爱中国上下五千年风与尘,爱先秦百家,爱唐诗宋词,爱明清笔记,和许多中国人一样,固执地相信中文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中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食物。

我永远忘不了有一年的春节,我和几个朋友在唐人街一间又破又脏散发着酸臭味的小KTV里,把所有我们从小到大学会的红歌唱了一遍又一遍,“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样的歌词和旋律,美极了,美极了。

我也忘不了汶川地震的那几天,我专门跑大老远去买中文报纸,因为只有中文报纸才有每天十几个版的详尽报道。我在地铁上摊开对开的报纸,看着看着鼻子就酸了,当着一车厢的陌生人,像个傻子一样地红着眼。

我也为北京上海林立的高楼自豪。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我已经从学校毕业,开始在纽约工作。我一度挖空心思想要飞回北京看比赛,因为实在请不了假才不甘心地放弃。奥运会前夕有一天,我的工作单位来了一个伦敦的实习生。在晨会上,大老板开玩笑地对他说,欢迎来到世界的中心。那个高冷的英国小孩撇撇嘴不屑地说,伦敦才是世界的中心。大老板被将了一军,反驳说,不对,现在北京才是世界的中心。那一刻我自豪得要命。

我说这一切不是标榜我多爱国,恰恰是想说,爱国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朴素的情感,没有必要多加标榜,也没有必要做成鸡汤和鸡血到处贩卖。

但是纽约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爱国和爱这个世界,并不矛盾。来到纽约的每一个国家的人,都爱他们的祖国,但是他们能够和谐相处,相亲相爱。虽然摩擦不可避免,但都本着尊重,求同存异,包容着多元的想法,寻求着最大公约数。

互相抵制,互相仇恨,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英国人就算脱离欧盟,但是英国所面临的问题,并不会消失。

我曾经以为纽约会是未来世界的一个寓言和缩影,现在想来,大概是我太天真。

每次有热点新闻,都会有人在后台留言,说,你不说两句吗,这件事你怎么看。

我的确是想说的,但是有很多次,我打下一行行字,然后又按着回车键一个字一个字删掉。删掉的原因是,我觉得说来说去,说的不过是一些最基本最朴素的常识,但即使是这样的常识,也会有很多人不懂。

如果你看得懂,请原谅我一次次压抑直抒胸臆的冲动,小心翼翼地寻找着最安全的表达方式。

原谅我腾转挪移,字字小心。原谅我保持沉默。

原谅我挂上一张诚恳天真的脸,笑着对这个操蛋的世界说,欢迎欢迎,请进请进。

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应该是这个样子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