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讲述韩国民主转型血泪史的电影《辩护人》在韩国引起巨大的轰动。传到中国以后,出现了一句有意思的评论,“他们有改变国家的电影”。
其实,在一个正常的社会,能够改变国家的不仅仅只有电影,更多的时候,是律师,记者,民间组织,是每一个愿意站出来的普通人,是每一支能够自由发声的公民力量。
新闻界尤其如此。在英语里,新闻这个词的含义不仅仅是对应中文“新闻”的“news”,更重要的是“journalism”,是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追根究底、寻根问源的调查和记录。
调查报道是美国新闻界的光荣传统,从水门事件到辛普森案,在许多公众高度关心的重大事件背后都活跃着调查记者的身影,他们写出的经典报道也往往成为改变国家、铸造历史的一部分。
提名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聚焦》(Spotlight),讲的就是《波士顿环球报》的一群记者如何用自己手中的笔改变了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真实故事。
在2002年,这群记者写出的600多篇调查报道,揭露了天主教教会系统性地为那些猥亵儿童的神父提供庇护的惊天丑闻,从而让这个几十年来让世人心照不宣的丑恶秘密大白于天下,这群记者也因此获得了普利策奖。
电影真实地还原了这段历史,导演和演员都非常克制,没有为了出彩和吸引眼球而安排戏剧性的情节和夸张的表演,但两个小时看下来却一点都不会觉得平淡无聊,因为真实的故事本身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
《聚焦》从一段闪回到1976年的往事开始。在波士顿的一个警局里,几名警察敷衍地对待一位前来检举自己孩子被神父盖根性侵的母亲,还打发走了一名来采访此事的小报记者;而波士顿教会的主教则在安抚这位母亲,让她看在“教会为当地社区所做的巨大贡献”的份上不要把事情闹大,并且保证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
然而主教当年对那位母亲的保证并没有兑现。时间快进到2001年7月《波士顿环球报》的编辑部,调查报道栏目“聚焦”的记者们在轻描淡写地讨论盖根神父涉及的又一桩新的亵童丑闻。然而,没有人觉得这件事有多少重大的新闻价值,《波士顿环球报》只是刊登了几篇短小的新闻和专栏。
发生这样的状况有客观的原因。教会在美国有着不可侵犯的声誉和根深蒂固的势力,《波士顿环球报》的读者里有三分之一是天主教徒;加上在波士顿这样的小城市里,各派势力之间的利益盘根错节,连警察和法官都在给教会打掩护。处在这样的环境里,没有人敢去质疑教会,大家都有意无意地对发生在眼皮底下的罪恶保持着容忍和沉默。
这个时候,新来的总编辑Marty Baron打破了这样温水煮青蛙的局面。作为一个从佛罗里达来的犹太裔,外来者的视角让他敏感地察觉到了这件事背后一定有值得深挖的内幕。在他的要求下,“聚焦”栏目的几名记者开始了调查。
电影的主体部分就从这里开始展开。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记者们寻找到许多当年被性侵、如今已经长大成家却仍然生活在童年阴影里的受害者,请他们勇敢地讲出自己被侵害的经过;他们还找到知情的律师,寻求他们的帮助;以宪法关于言论自由的条款为依据要求法院公开教会的内部材料,本身是虔诚天主教信徒的法官最终准许了这个请求;在记者们锲而不舍的努力之下,他们在教会内部的线人最终也同意透露自己知道的内幕……
这些神父通常找穷苦家庭的孩子下手,因为他们的父母对神父极其尊敬,即使被发现也不敢声张。他们还特地寻找那些父母离婚的孩子,利用他们父爱母爱的缺失来骗取信任。
很多人一辈子生活在童年的阴影之下,酗酒、吸毒,不敢对别人讲述这段噩梦般的经历。他们的一生都被毁了。
真相一点点浮出水面,比原本人们想象的更加震惊:整个波士顿有多达6%的神父涉嫌长期性侵儿童。甚至有些性侵儿童的神父,自己小时候也曾经有被神父侵犯的遭遇。
然而就在记者们准备写稿的时候,他们的总编辑再一次对调查的方向作出了明智的判断——如果仅仅对这些个案作出报道,可能会引起人们短时间的关注,但最终又会像以往一样,很快就不了了之。
他说,“我们要对付的是这个体系。”
于是,记者们重新开始了调查。他们从几十年的神父任职记录里,用“因病离职”、“休假”这一类关键词筛选可疑的神父。这是一个海量的工程——要知道那还是互联网刚刚出现的年代,之前的大部分资料都是书面的,无法自动搜索,只能一页一页地靠肉眼去寻找。最终,他们锁定了87名可疑的神父,继续对他们进行调查。
漫长的调查最终证实了教会不但早就知道神父们的丑恶行径,而且还一次次地、系统性地为爆出亵童丑闻的神父们提供庇护、仅仅以“休假”和“生病”等借口把他们调离到别的教区而不做任何处置。
正是教会的纵容,让涉案的神父们越发大胆,一次又一次地把罪恶的手伸向了那些原本把他们视为上帝使者的孩子们——仅仅是影片开头提到的盖根神父,就在过去三十年的时间里分别在六个不同的教区性侵了80个孩子。
报道刊登后,迅速地在波士顿、在美国引发了一场地震,让人们认识到了此前只是零星报道出来的神父亵童事件背后的重重内幕。在全世界范围内,这些报道也引起了多米诺骨牌效应,重创了天主教会的声誉。
《波士顿环球报》的记者们并没有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他们也在反思,为什么在过去这么长的时间里,自己没有早一点站出来。
电影最后列出了世界范围内所有爆出过神父亵童丑闻的城市,黑色背景上长长的名单让人不寒而栗。
配合这部电影,《波士顿环球报》专门设立了一个网站,从许多方面详细讲述了当年调查背后的故事,同时也放上了许多当时的报道。
在发稿之前,记者们一度担心会遭到虔诚的天主教徒的抗议。然而让他们吃惊的是,这样的局面并没有出现,反而是有很多人前来感谢他们做出了真实的、基于事实、揭露真相的正直报道。
电影中部分《波士顿环球报》记者和他们的原型。
电影的结尾,《波士顿环球报》编辑部特地设立的热线电话一整天都在响个不停,更多的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从未向外界讲述过自己经历的受害者和他们的家人,终于从报道中找到了力量,勇敢地讲述了自己不堪回首的噩梦。之后一年的时间里,《波士顿环球报》一共刊登了600多篇相关的报道。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这,大概就是新闻的意义和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