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奇葩都来选总统,美国总统选举太不严肃了!

什么奇葩都来选总统,美国总统选举太不严肃了!

美国地产大亨,亿万富翁,电视真人秀明星,最爱口出狂言的大话王,美国人最爱恶搞的公众人物之一,唐纳德·特朗普终于宣布参选美国总统了!

不过,几乎没有人把他当回事,社交网络、媒体和大众都是嘲笑声一片。因为……这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奇葩,出了名的爱出风头和爱自我炒作。而且这也不是他第一次宣布参加竞选……在1988年,2000年,2004年,2012年,他都曾经表达过要参选的想法,不过最后都没有正式参选。

这一次他的表态算是最正式的了,可是媒体查证后发现,他其实还没有办理任何登记参选的手续,所以很有可能又是一次无耻的自我炒作。

我们来看看昨天他在自己拥有的纽约特朗普大厦里发表的高调演说,就知道这是一个多么不靠谱的人,而美国总统大选又是多么不靠谱的一件事,真的是阿猫阿狗都能来插一脚……

什么奇葩都来选总统,美国总统选举太不严肃了!中国国内媒体报道这个新闻的时候,用的标题大多是《美富商特朗普宣布竞选总统,扬言击败中国》。没错,他的确提到了要击败中国,他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如果能让聪明人(来谈判),自由贸易其实是很好的一件事,可是我们只有笨蛋。我们只有不聪明的人……上一次有人看到我们在贸易中打败中国,是什么时候?他们干掉了我们。我一直都在打败中国。一直。”

驻北京的外媒记者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可以做新闻的机会,马上去问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陆慷对此有何评论。陆慷不咸不淡但又有理有据有节地说:“中美之间经贸合作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双向互赢的局面,给双方均带来了很大利益。它既然能够这样持续发展下去,就证明它总体上是健康发展的。”

虽然还是含糊其辞的bla bla bla,但是和特朗普的话一对比起来,就显得非常的有大国风范……我觉得这是历次中美对话中方最有面子的一次回应……

不过,不知道为什么大多数中国媒体都忽略了特朗普的另一段话,其实他还狠劲拍了中国的马屁,虽然他的主要目的是攻击奥巴马和他的竞争对手们。他是这么说的:

“我刚刚卖了一套1500万美元的公寓给一个中国人。我是不是应该不喜欢他们?……我喜欢中国。世界上最大的银行来自中国。你知道他们的美国总部在哪里吗?就在这座楼里,特朗普大厦。

他们的领导人比我们的领导人聪明,我们不能这样下去。这就像找新英格兰爱国者队和Tom Brady去和高中橄榄球队比赛。这就是中国的领导人和我们的领导人之间的区别。”(新英格兰爱国者队是著名橄榄球球队,Tom Brady是该队的四分卫。)

他们正在撕裂我们,我们在帮助中国重建,我们在帮助许多国家重建。你现在去中国,路啊,桥啊,学校啊,全是你从来没有见过的景象。和他们的桥比起来,华盛顿大桥看起来就像是小土豆。而中国到处都是那样的桥。”

除了中国,他还提到了墨西哥。他是这么说的:

“墨西哥把自己国家的人送到美国,可是他们没有送最好的人过来。他们送来的人都有问题,他们把那些问题带给了我们。他们带来了毒品,他们带来了犯罪,他们是强奸犯。不过我猜还是有一部分好人的。

我要建一座长城,相信我,建墙这件事,没有人比我更在行。我会用很少的钱去建,我会在我们南边的国境线建一座伟大的长城。我会让墨西哥付建墙的费用。”

他还攻击了奥巴马的医保计划,说奥巴马以后的出路是去他的球场里打高尔夫。他说:

“你只有被拖拉机撞的时候才能用奥巴马的医保方案,因为各种扣费实在太高了,基本上毫无用处。还记得那个花了50亿做的网站吗?……我有很多很多的网站,到处都有我的网站,我雇人,他们帮我做网站。我只花了3美元。”

“奥巴马以后只能去打高尔夫,可能会在我的高尔夫球场里打高尔夫。我会邀请他的。我有世界上最好的高尔夫球场,其中一个球场就在白宫隔壁,就在波多马克。如果他想打,我没问题。”

其实他一直以攻击奥巴马为乐,经常在推特上批评奥巴马的各种政策。美国民间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说奥巴马在国外出生、因此没有资格当总统,有脑子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谣言,但是特朗普抓着这个谣言不放,还曾经逼着奥巴马出示自己的出生纸……

关于美国的未来,他则是这么说的:

 “美国梦已经死了。但是如果我当选总统,我会把美国梦找回来,让这个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更好,更强,我们会让美国重新变得伟大起来。”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总统大选中的主要议题——贸易,中国,移民,医保,还有中东和恐怖主义,其他候选人会谈到的这些问题,特朗普都谈到了——只是,以他自己的独特方式……

什么奇葩都来选总统,美国总统选举太不严肃了!

对了,他还邀请欧普拉担任她的竞选搭档,如果竞选成功会请她当副总统……可是,他最擅长的就是发表各种歧视黑人的言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因为自己这张臭嘴被多次告上法庭……

在他宣布参选之后,尤其是发表了这么奇葩的演讲后,美国人就炸了……就连一向稳重的主流媒体都语气揶揄,用的标题都是“史上最古怪的参选演讲”,“特朗普演讲中的15个奇葩亮点”等等这一类风格。

这是《赫芬顿邮报》的一条推特,“特朗普真的要参选总统了。上帝保佑我们大家吧。”

什么奇葩都来选总统,美国总统选举太不严肃了!

小报就更加不客气了。这是纽约两份著名的小报,其中《纽约每日新闻》的首页直接用了“小丑参选总统”这样的大标题。

什么奇葩都来选总统,美国总统选举太不严肃了!什么奇葩都来选总统,美国总统选举太不严肃了!

由于特朗普在参选演讲时播放了歌手Neil Young的歌作为背景音乐,Neil Young也在几个小时之内跳出来撇清关系,发表声明说特朗普并没有征得自己的同意,还表示要起诉特朗普……

社交媒体上更是哄笑一片。推特上#Trumplebrags这个嘲笑性的标签迅速登上了热门话题。

什么奇葩都来选总统,美国总统选举太不严肃了!什么奇葩都来选总统,美国总统选举太不严肃了!

此前他标志性的蓬松发型就多次被网民嘲笑过,这一次很多人又用上了这个梗……

什么奇葩都来选总统,美国总统选举太不严肃了!什么奇葩都来选总统,美国总统选举太不严肃了!

什么奇葩都来选总统,美国总统选举太不严肃了!

推特上还有一个伪装成他的账号,但其实内容都是讽刺他的,这次一下子发了很多条段子。

什么奇葩都来选总统,美国总统选举太不严肃了!

“共和党的选民没有必要为到底把票投给小丑还是二逼伤脑筋了,因为我两个都是!”

什么奇葩都来选总统,美国总统选举太不严肃了!

“我会对中国强硬的!等我的衬衫运到之后!”

当然,其他参选人还是很严肃的。看了这么倒胃口的演讲之后,我们来看看希拉里前几天发表的参选演说洗洗眼睛……那才是真正的政治演说,就算知道只是竞选语言,也仍然能让人听了热血沸腾。前几天我本来想发的,但因为太长不想翻译了,以下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这是最基本的美国价值观。只要你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你就应该能够取得进步,只要每一个人都尽到自己的职责,美国就应该向前进步。这样的信念激励了一代代的家庭,其中也包括我自己的家庭。

正是这样的信念,让我的祖父在斯克兰顿的纺织厂日复一日工作了50年。正是这样的信念让我的父亲相信,只要节俭度日,他在芝加哥开的那家印布工厂就能让我们全家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事实也的确如此。

……

你加班,打第二份工,推迟家里的装修计划…你试着找到生活的办法。现在人们又开始在为自己的未来着想——上大学,开公司,买房子,最后能够为退休攒钱。可是我们都知道我们现在走的路,还不是美国应该走的那条路。你看到各大公司的利润创下历史记录,CEO们的薪水创下历史记录,可是你的工资单却几乎没有任何增长。

你们中的许多人,为了维持生计只能同时打几份工。你看到前25家对冲基金的经理拿的钱比全美国所有幼儿园教师加在一起还要多,而且他们的税率还比较低。所以你不禁想,‘我辛辛苦苦工作,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回报?我的家人什么时候才能有出头的机会?到底什么时候?’

我说,现在。

繁荣绝不能只是CEO和对冲基金经理们的专利,民主绝不能只是亿万富豪和大公司的专利。繁荣和民主也是你们的基本价值的一部分。

除非你取得成功,否则美国无法成功。

这就是我参选美国总统的原因。

我参选,是为了让经济能够为你和每一个美国人服务。为了那些成功的人,也为了那些还在辛苦生活的人。为了创新发明的人。为了那些打破技术壁垒和发明治疗疾病新药的人。为了工厂工人和那些一整天都要站着的餐馆服务员。为了上夜班的护士。为了连续开很久车的卡车司机,为了那些喂饱我们的农民。为了那些为国家服役的老兵。为了那些承担着风险的小企业主。

为了那些曾经被击倒,但是拒绝被击溃的每一个人。

我参选,不是为了某一些美国人,而是为了所有的美国人。”

如果希拉里面对的是特朗普这样的共和党对手,那她估计要乐死了。

当然,美国总统大选其实并没有那么不严肃,有它的游戏规则和筛选机制。目前包括特朗普在内,一共有12个人(也可能是13个,我不确定)宣布代表共和党竞选,未来几个月共和党将从所有参选的人中挑选出10个,让这10个人举行一轮又一轮的辩论,最后通过投票产生出一个最有实力的候选人。

民主党的程序也差不多,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希拉里在民主党内众望所归,除非跑出黑马,否则几乎将铁定成为民主党的最终候选人。

在特朗普正式宣布参选前,就有媒体做过调查,问绝对不可能投谁的票,特朗普排名第一。所以特朗普这种人,在电视剧中活不过三集,在现实的大选当中,也同样活不过三集……

斯坦福监狱实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暴君

斯坦福监狱实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暴君

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任教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做了一个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这是心理学史上最著名、最有争议性的实验之一,曾经多次被改编成电影,也有许多心理学家试图复制这个实验。

津巴多把24名自愿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演狱警,另一组扮演囚犯。在实验的过程中,无论是狱警还是囚犯都一步步地陷入了自己扮演的角色不可自拔。狱警越来越有暴力和虐待倾向,开始用各种办法折磨囚犯;而囚犯则变得软弱顺从,情感上受到了创伤。由于实验逐渐失控,超出了预设的界限,这个原本计划进行两个星期的实验在六天后就提前终止。

1、

为了让实验更加真实,津巴多做了一系列的精心设计。

津巴多的研究人员先是在当地报纸上刊登征集志愿者参与监狱研究的启事,每个志愿者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的报酬。一共有70名应征者前来面试,他们接受了一系列的心理测试后,最终剩下了24名心理非常健康的“正常人”。通过抽签,这些人分别成为了狱警和囚犯。

扮演囚犯的人事先被告知,他们有可能会被剥夺部分公民权利,同时只能得到最低限度的食物和医疗治理。

1971年8月17日,加州帕洛阿托警方派出一批真正的警察分头来到扮演囚犯的大学生家里。在邻居们诧异目光的注视下,囚犯们被拷上手铐,戴上牛皮纸头套,押上警车,带到了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地下室——那里已经被改建成了一座监狱,扮演狱警的志愿者们穿着警服、戴着墨镜,腰里别着警棍和手铐在等待着他们。

囚犯们也失去了自己的名字,而只有一个数字编号。每间牢房住三个人,囚犯们必须一直呆在监狱里直到实验结束。狱警则每8个小时换一次班,不当班的狱警可以离开监狱。

斯坦福监狱实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暴君斯坦福监狱实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暴君

2、

在实验开始以前,即使是津巴多自己也以为那将是无聊的两个星期。第一天的情况也的确如此。

但是事情在第二天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无聊的囚犯们开始挑战权威,撕掉自己囚服上的编号,并且取笑狱警。狱警不知所措,扮演监狱长的津巴多告诉他们,要自己解决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维持监狱的秩序。

于是,狱警要求囚犯听从指示,保持秩序,否则就要罚做俯卧撑。而囚犯则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体罚,他们把自己关在牢房里不肯出去。

紧张的情绪逐渐蔓延,双方的对抗在升级,狱警的惩罚措施也在一步步升级。他们开始脱光囚犯的衣服,没收他们的枕头被褥让他们睡在水泥地上,不让囚犯吃饭睡觉,半夜吵醒囚犯让他们起来报数等等。狱警们甚至还对囚犯进行分化,服从管理的囚犯能够得到一些特权。

在实验进行到第36个小时的时候,一名编号为8612的囚犯因为精神压力太大而歇斯底里地失声痛哭,一个“心理健康的、正常的”好人,就这样被另一群“心理健康的、正常的”好人折磨得几近崩溃,最后只能退出实验。津巴多随后从后备名单中挑选了另一名学生加入实验,来填补8612退出后的空缺。

新来的这名416号囚犯对监狱里的状况提出了质疑,于是他成为了狱警们重点关照的对象,被关进了小黑屋。狱警们还让其他囚犯一边捶门,一边高喊“416”,以此对416进行羞辱和威吓。

监狱里的卫生状况也迅速恶化。作为惩罚措施之一,狱警们要求囚犯在牢房的一个小桶里大小便,同时不允许他们清洗这个桶,几间牢房里都充满了恶臭。

斯坦福监狱实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暴君斯坦福监狱实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暴君

3、

在斯坦福大学古老的心理学大楼地下室里,这场游戏变得越来越丑陋,狱警们继续想方设法折磨囚犯,而囚犯们则继续承受着折磨,以行尸走肉般的顺从回应。这已经不再是一场实验,而变成了一个噩梦。在实验开始的时候,“狱警和囚犯之间没有任何的差异性;而在实验持续了几天以后,他们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的相似性了。”

不管是狱警、囚犯还是津巴多本人,都已经深深地沉浸在了自己扮演的角色之中。囚犯们被这个并不存在的监狱司法体系所围困,好几个想离开的囚犯顺从地提交了保释申请。他们似乎忘记了,申请保释需要走很长的程序,而他们其实还有另一个可以立即离开监狱的选择,那就是退出实验。

在实验进行到第四天的时候,有狱警表示自己听到消息,已经离开的8612号计划带人来解救留在这里的囚犯。津巴多于是如临大敌,立即把所有的囚犯转移到了同一座楼的另一个楼层。这个时候的津巴多,已经分不清现实和实验的界限,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当成了真正的典狱长。

一直到津巴多的女友、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克里斯蒂娜·玛丝拉奇来到实验现场。眼前的一切让她惊愕不已,她气愤地指责津巴多说:“你在折磨这些男孩子,这简直太可怕了!”

玛丝拉奇的话让津巴多如梦方醒,但是他仍然想把实验进行下去。直到他发现狱警们又玩出了新的花样,强迫两名囚犯模仿动物交配,坐在监控屏幕前的他被这一幕惊呆了,这样的侮辱和暴力已经超出了他的容忍限度。

于是,他宣布提前结束实验,比原计划提前了九天。

斯坦福监狱实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暴君斯坦福监狱实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暴君

4、

很多人指出,斯坦福实验本身存在着不少瑕疵。比如,虽然参加实验的志愿者都是“普通人”,但是征集志愿者的报纸广告上明确说明了要进行一项“关于监狱生活的心理研究”,这样的用词会不会已经在无意中对参加者进行了筛选?

为了证明这一点,2007年时有另外两名心理学家做了另一个实验。他们分别登出了两则志愿者征募广告,一则广告的用语和津巴多完全一样,另一则则略去了“监狱生活”这个信息。后来的测试证明,前一则广告吸引来的志愿者,明显要比后一组志愿者更加有攻击性、更加专断独行、更自恋、更有控制欲、更缺乏同情心。

即便如此,这个实验仍然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在现实生活中,不乏像斯坦福模拟监狱那样的真实监狱,许多狱警在自己的生活中想必也是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可是一样会对囚犯拳打脚踢百般凌辱。他们甚至可能根本不觉得自己在作恶,管教囚犯对他们来说可能只是工作的一部分。还有非洲的种族屠杀,文革中的红卫兵,纳粹的士兵……人类历史上有无数真实的“斯坦福监狱”要比津巴多的模拟监狱更加残忍、更加触目惊心。

在实验结束后,津巴多写了一本书《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路西法曾经是上帝最宠爱的天使,担任天使长的职务,但是后来他举起反旗,被赶出天堂堕落成了撒旦。

津巴多的结论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和诱因下,好人也会犯下暴行,善恶之间的界限并非不可逾越,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魔鬼。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个实验的真正意义在于揭示了人们会因为环境赋予他们的期望而做出相应的举动,从而与外界对自身的期望保持一致。

Google对员工到底有多好?

虽然对于Google如何人性化地对待雇员早有耳闻,但是今天看到一件事,还是让我有点惊诧。

美国一个工程师在加州的Google总部面试时无意中提及了自己姐姐前几天不幸去世。昨天,他收到了一封Google寄给他的信,是手写的。

 亲爱的彼得,

得知你和家人痛失至亲,光是发一封电子邮件不足以表达我们的心情。在这段艰难的时期,谨向你致以最沉痛的哀悼。希望你能感知到爱意。

没想到对于一个尚未正式成为员工的求职者,Google都能如此用心,这个工程师在感动之余把信发在了社交网站上。

Google对员工到底有多好?

这让我想到了去年6月的另一则新闻。当时有一个小女孩给Google写信,问能不能给她在Google设计部门工作的爸爸在星期三放一天假,因为这一天是她爸爸的生日。

Google对员工到底有多好?然后,Google的设计总监Daniel Shiplacoff出人意料地回了信,不仅称赞了小女孩爸爸的工作,还给她爸爸特批了一个星期的假。

这两件事都被媒体广泛报道,也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了病毒传播。充满人性关怀的Google获得几乎众口一词的称赞。

可是,先不要急着感动。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故事,可能根本就是假的,很有可能它们只是Google炮制出来的一个宣传伎俩?(今天的标题其实只是一个玩笑,下面才是重点。)

去年和今年的这两件事都遵循一样的传播逻辑,用Google给普通人的一封出人意料但又充满温暖的信,带出一个现代大企业展现温情一面的正能量童话故事,切入人们对美好的渴望,轻易击溃人们内心的善良和柔软,从而让人不由自主地分享转发,没有任何人觉得这其实只是一个广告。

两件事爆出来的源头都是Imgur,随后在Reddit上被分享出去形成了第一波传播的浪潮。为什么是这两个网站而不是Twitter或者Facebook?因为Imgur和Reddit是以未成年人用户为主的社交网站,他们的用户更缺乏独立思考和分辨能力。

而一旦这样的病毒传播形成一定的声势之后,自然会有比较业余的博客和新闻网站跟进,主动当肉鸡帮别人写文章宣传,从而形成第二波的传播。而有了这些网站的背书,很多原本有辨识能力的人对此怀疑的程度也会降低,从而丧失了警惕。

一个几乎没有任何资金投入的宣传计划,就这样取得了巨大的传播效果,成为一个经典案例,但是其中的路数其实和社交网站上各种鸡汤、正能量、温暖人心小故事之类并没有什么区别。

Google是深谙其中之道的高手,另一个例子是人人口口相传的Google给员工的福利。Google的福利确实很好,这本来也是事实,但问题是硅谷其他的科技巨头,比如苹果和Facebook,它们给员工的福利也完全不差,很多方面甚至做得比Google还要好。可是人人口口相传交口称赞的,却都是Google,这其中自然有人为引导的因素。

正是这样一波波的口碑营销,把Google推上了神一样的地位,成为现代跨国企业的典范。

社交网站的兴起给口碑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果只是像Google这样的宣传,无伤大雅也无可厚非,但很多比较下作的公司,往往通过炮制干扰视听的假消息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这就非常恶劣了。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一条非常耸人听闻的消息,说近年来有8000名中国留美学生被所在学校开除,其中光是俄亥俄州立大学哥伦布分校就有1100人被开除。这两个数字的来源是美国一家教育培训中心发布的一份《留美中国学生现状白皮书》,这家公司在5月时也给我通过邮件发了这份报告,希望我能写文章评论一下这个现象。但是当时这两个惊人的数字让我在直觉上产生了怀疑,因为在我接触的留学生里被学校开除的情况非常罕见,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数字。后来看了报告我发现这份所谓的调查报告的数据并没有任何权威的来源,因此就没有搭理。

没想到几天以后,就看到国内各大门户网站的教育频道和许多微信公众号都开始发布这个消息。由于这个消息迎合了很多人心目中“中国留学生出国以后不好好学习、惹是生非”的印象,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传播,那家公司的名字也被媒体一次次提及,知名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但也正因为传播得太成功了,结果惊动了报告里着重提到的俄亥俄州立大学,该校一个副校长为此专门对中国留学生的情况做了统计,并且发布了公开信。根据该校的估算,在2013年到2015年期间,该校被开除的中国学生人数在80人左右,证明报告里提到的1000多人是多么的不靠谱。可是,假新闻已经传播了出去,对留美中国学生整体形象造成的影响已经无可挽回。

在这样一个假消息满天飞的年代,学会甄别信息的真伪十分重要。普通的社交媒体用户需要培养这样的能力,媒体、网站和公众号的编辑,更需要培养这样的能力,因为你转发、发布出去的不实消息,对你来说是无伤大雅的谈资,但却很有可能对另一些人造成严重的伤害。

其实要核实一个消息是否真实非常简单,只要看这个消息的来源是不是权威就可以了:数据是不是来自权威部门,有没有权威的主流媒体进行过报道,90%的假消息都可以这样甄别。

比如微博上时不时会有人发布某个名人的死讯,竟然也会动辄形成成千上百的转发。这个时候只要搜索一下,如果媒体都没有报道,那百分百是假的,道理很简单,一个普通的社交媒体用户,有什么理由会得到专业媒体都没有得到的消息呢?

当然,如果这个普通用户能明确表明自己的消息来源,比如说他亲眼在街上看到、或者他和那个名人的家属通过电话,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至于哪些媒体、哪些部门算得上权威,那就只能靠自己慢慢积累了。而媒体自身,也有一个积累公信力的过程。现在社交媒体大号和微信公众号非常多,希望编辑们都能够以专业媒体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提高判断力,善用、慎用自己的影响力,逐渐积累自己的公信力。

比北京污染严重两倍的城市,人们纷纷在逃离

比北京污染严重两倍的城市,人们纷纷在逃离

对于大多数衣食无忧的中国人来说,空气污染可能是目前生活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不过,放在全世界范围内,北京并不是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包括孟买和新德里在内的许多印度城市,污染的程度要远远超过北京。 继续阅读“比北京污染严重两倍的城市,人们纷纷在逃离”

原谅的能力

不知道你有没有关注最近的康夏散书事件。这个热爱读书的年轻人今年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在即将远赴纽约前他一时兴起,在自己的微信公号上发了一篇题为《带不走,所以卖掉我的1741本书》的文章,让网友给他汇钱,他随机挑选几本书寄给对方。没想到这篇文章迅速地在社交网络上形成病毒传播,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康夏收到了超过77万汇款,原本只是设计在一个小范围里进行的游戏之举也因此被夸张地赋予了情怀之类的意义。

短短两个星期之后,这件事又意外地反转。为了给尽可能多的人寄书,康夏批发了6000本书寄了出去。很多收到书的网友在微博上晒单之后,发现自己和别人拿到的书重复度很高,其中《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等书更是多次出现。铺天盖地的质疑、嘲讽和讨伐随之而来,两个星期前把康夏捧上天堂的那股巨大的力量,瞬间又把他推进了地狱。

性格刚烈的康夏今天在自己的微信公号上发了最后一篇文章,言辞激烈地否认了对他的一些在他来说是莫须有的指责乃至污蔑,同时表示从此将永远停用一切社交媒体账号,“彻底消失”。

这件事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这个社会,是不是缺少一种相信别人和原谅别人的能力?

在这次散书事件之前,我就关注了康夏的微信公号。一个人是不是真诚,从他写的东西里是很容易就能看出来的。基于我对他文字的了解,我相信整件事并非如很多人所怀疑的那样,是个骗钱或者营销的阴谋。可是,这种愿意相信别人的能力,在另一些心肠坚硬又自诩睿智的人看来,却是对世界小清新式愚不可及的一厢情愿。

当然,后来康夏批发了一批新书寄出去的做法是错误的,偏离了一开始他自己设置的游戏规则,让参与其中的人感到被欺骗也在所难免。至于他当初到底为什么要去买一批新书,是一时糊涂想趁机小捞一笔还是只是为了不让汇钱的人失望,也许只有康夏自己知道,我无意去探究真相。但是不管怎么样,康夏已经做出了弥补,他通过支付宝官方的帮助,把收到的77万书款全部退了回去,即使收到书的人也收到了退款,为此还承担了包括快递费和购书款在内将近十万元的损失。

可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对康夏仍然不依不饶,依然口诛笔伐、百般嘲讽。就算康夏真的在某个时刻动过贪念,难道这样的错就真的严重到了不可饶恕的地步吗?难道就因为这样一点小小的过错,就要让一个人名誉扫地、一辈子背负骂名吗?如果一个社会对一个年轻人犯的这样一点小小的错都没有原谅的能力,那这个社会是不是出了点什么问题、才会让人心变得如此坚硬?

类似的情景在过去几年其实屡见不鲜。在每一次形成社会热点的新闻事件中,犯了错的当事人几乎都毫无例外地被千夫所指,陷入百口莫辩、万劫不复的境地。无论是出轨的艺人,还是出言不慎说了一两句错话的普通网友,或者是不遵守交通规则任意变道的女司机,几乎都被愤怒的口水淹没,似乎只有以死谢天下才能平息大众的愤怒。

我想起了另一件事,日本的“秋叶原随机杀人事件”。很巧合的是,这件事正好发生在七年前的今天,也就是2008年6月8日,25岁的男性嫌犯加藤智大开着租来的货车在东京秋叶原的步行街上随意冲撞,后来又持刀乱砍,造成7人死亡、10人受伤,震惊了整个日本社会。

秋叶原杀人事件本身是个悲剧,但是这个悲剧在几年后竟然酝酿出了另一个震惊日本社会的悲剧。2014年4月,加藤智大的弟弟自杀了。在他的遗书里,加藤的弟弟沉痛地讲述了自己在哥哥作案后整个家庭所面对的铺天盖地的拷问和批判。他说自己曾经努力要活出“凶手的弟弟”的阴影,可是来自媒体和舆论的追杀让他一次次失去工作,原本谈及婚嫁的女友也因为对方家人的极力反对而分手。

在遗书里,加藤的弟弟说,“无论如何努力想要向社会证明我不会成为哥哥那样的杀人犯,但经过了六年,我却仍然是犯人的弟弟”、“然后我发现,因为作为加害人的家属,我这辈子已经注定被剥夺追求幸福的权利,这就是现实,所以,我决定放弃活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加藤弟弟的悲剧,起因正是不被原谅,即使原本没有过错,但是作为杀人凶手的家属,就必须一辈子背负罪责。整个东亚文化圈,似乎都缺乏这样一种原谅别人的能力。

即使是面对罪大恶极的罪人,我们也应该记得,他们有接受公平审判的权利。更不用说,康夏这样也许犯下小过错的普通人,更加有权利为自己辩护,然后被原谅。

不原谅别人,是因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声讨犯下错误的人,能够产生一种声张正义的快感。而在社交媒体上,这样一种同仇敌忾的情绪更加容易互相传染,无限放大。在今天的中国,这样一种假托正义之名的集体情绪宣泄,越来越成为一种让人不安的可怕力量。

克制情绪是一种美德,原谅更加是一种美德。在每一次新闻热点事件中,但愿我们都能够不被心中的情绪裹挟,无论是悲伤还是愤怒,都能加以克制。在真相出来之前,冷静地等待真相。在真相出来之后,原谅,然后继续前行。

当整个国家,迎接一个人的新生

今天美国媒体最大的新闻,毫无疑问是金·卡戴珊的继父、65岁的布鲁斯·詹纳 (Bruce Jenner) 通过七月号的《名利场》(Vanity Fair) 杂志宣布了自己变成女性以后的新名字:凯特琳 (Caitlyn)。

布鲁斯·詹纳是美国十分著名的运动员,曾经获得1976年奥运会男子十项全能冠军,是一代美国青少年的国民英雄。再加上金·卡戴珊和整个卡戴珊家族身上无处不在的媒体光环加持,外界对他的一举一动十分关注。 继续阅读“当整个国家,迎接一个人的新生”

娜塔莉·波特曼的智商到底有多高

娜塔莉·波特曼的智商到底有多高

哈佛大学有一个始于1968年的活动Class Day,每年邀请一位杰出校友给当年的毕业生做演讲,只有最优秀的校友才会被邀请。今年,他们请的是女演员娜塔莉·波特曼。

继续阅读“娜塔莉·波特曼的智商到底有多高”

有些单词注定无法翻译,那种微妙的情绪只能细细体会

英国插画家Ella Frances Sanders出了一本插画书,搜集了200个各国语言中有独特含义的单词,这些单词无法直接翻译成其他语言,但是可以细细体会,妙不可言。 继续阅读“有些单词注定无法翻译,那种微妙的情绪只能细细体会”

亲爱的总统先生:为什么美元上没有女性?

2014年夏天,9岁的马萨诸塞州四年级小女孩索菲娅给美国总统奥巴马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总统先生:

我写这封信是想知道,为什么美利坚合众国的美元和硬币上没有女性的形象。我认为美利坚合众国的美元和硬币上应该有更多的女性,因为没有女人就不会有男人。而且,有很多女性都可以印在美利坚合众国的美元和硬币上,因为她们做过很多重要的事。 继续阅读“亲爱的总统先生:为什么美元上没有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