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听我讲一个跨越四十年的故事

1、

你一定已经知道了,昨天美国最高法院针对同性婚姻作出了裁决。此前同性婚姻只在30多个州合法,而这次联邦层面的裁决意味着所有州都必须接受婚姻平权,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事。

可是,这件事对于中国人、对于异性恋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

刘瑜曾经在文章里提到,美国的民主制度史就是民权不断平等化的历史,美国的政治制度蕴含着惊人的平等的可能性,它的设计能够让权利和平等像水滴一样不断下渗、四处蔓延,最终覆泽所有人。

但即使是在美国这样的制度下,权利也不会凭空从天而降。过去两百多年,美国每一次的社会进步和观念革新,从黑人民权运动到女性选举权和妇女解放运动,都是无数的普通人不懈抗争的结果。有些抗争,可能只是一句简单的抱怨,一次小小的不服从;有些抗争,则可能伴随着更大的代价。无数人的举动,最终汇成了改变历史的强大力量。

美国人争取婚姻平权的过程同样如此。2004年,波士顿所在的马萨诸塞州成为第一个允许同性婚姻的州,到今天全境覆盖,看起来只用了短短的11年。可是在那之前,是几代人付出的自由和流血的代价。

2、

这次的裁决,很多人被那段判决文字所打动。

“没有一种结合比婚姻更加深刻,因为婚姻象征了对爱情忠贞、奉献、牺牲和家庭的最高理想。通过组建婚姻关系,两人都比曾经的自己更加伟大,就像本案中的一些请愿者所证明的一样,婚姻象征着一份甚至超越死亡的永恒的爱。婚姻的本质是,通过双方持久的纽带,两个人能够一起找到其他类型的自由,比如表达,亲密还有精神上的。无论他们的性取向如何,这些对于所有的人都是合适的。说这些男人和女人们不尊重婚姻的意义,将是一种误解。相反,他们的请愿表示了他们不仅真的尊重婚姻,更尊重到渴望寻求婚姻来获得自身的圆满。他们的愿望不应该被责难,而使他们孤独终老,或被人类文明最古老的制度排斥在外。他们向法律寻求平等的尊严,而宪法也赋予他们这份权利。”

可以预见,这段彻底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判词,将在未来的日子里被一次又一次地引用。

写下这段判决文字的是法官安东尼·肯尼迪(Anthony Kennedy)的,他是这次裁决的领导人物,也是近年来司法界支持同性婚姻的关键力量。

可是你知道吗?在三十年前的1985年,正是肯尼迪法官亲口宣布了一对男性伴侣的结婚证书无效,把他们驱逐出了美国。

那对伴侣提出的移民申请被拒绝,移民局给出的原因充满了侮辱色彩,与今天的这段文字形成鲜明的对比:“你们没有有效地证明,在两个死玻璃之间能够存在真实无欺的婚姻关系。(You have failed to establish that a bona fide marital relationship can exist between two faggots.)”

3、

事情要从1975年说起。在那一年,加州有两位男性友人,一个叫沙利文(Anthony Corbett Sullivan),另一个叫亚当斯(Richard Frank Adams),他们想要结婚。

结婚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想要争取什么权利,而是出于最实际的考虑。亚当斯的母亲是菲律宾人,在他12岁的时候改嫁给了一个美国人,他也跟着继父取得了美国国籍。而沙利文却是澳大利亚人,在1971年来美国旅游时认识了亚当斯,就留在了洛杉矶,两人开始一起生活。

在旅游签证过期后,沙利文为了解决居留问题想了很多办法。一开始,他采取先跑到墨西哥再重新入境的办法,但是移民官员很快制止了这个做法。

后来,他的一个女性友人主动提出和他结婚帮助他取得美国身份。可是当移民官员问他上一次和妻子做爱是什么时候,不愿意说谎的他说出了实情,两人的婚姻关系随后被取消。

现在,两个人要另外想一个让沙利文能够合法留在美国的办法。

4、

在继续讲亚当斯和沙利文的故事之前,先插播另一个人的故事,那就是科罗拉多州小城波德(Boulder)婚姻登记处的一个小书记员罗莱克斯(Clela Rorex)。

罗莱克斯是一个女权主义者。1975年的3月27日,她上班时接待了一对同性情侣,对方问自己是不是能够结婚。罗莱克斯查了规定,发现没有任何条款规定两个男人不能结婚,对平等和歧视问题颇为敏感的她就给两人颁发了结婚证书。是的,那还是在1975年。

请听我讲一个跨越四十年的故事

在这件事被媒体报道后,罗莱克斯接到了很多辱骂她的邮件,甚至是死亡威胁。为了表示对她的抗议,有个男人甚至牵了自己的马、带着一大群的记者,到她的办公室要求和马登记结婚。

“如果一个男人可以和另一个男人结婚,为什么一个牛仔不能和自己的马结婚?”

罗莱克斯对此早有准备。她问对方马的年龄,对方回答说8岁。于是罗莱克斯放下了手中原本作出样子要登记的笔,说,“很抱歉,你的马还未成年。”

5、

现在你可能已经猜到了,亚当斯和沙利文在报纸上读到了关于罗莱克斯的新闻,于是他们来到科罗拉多,找到罗莱克斯,顺利地领到了结婚证书。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六个月以后,亚当斯为沙利文申请配偶签证被拒绝,移民局寄给他的拒信里只有一句话,就是上面我提到的那句侮辱之词:“你们没有有效地证明,在两个死玻璃之间能够存在真实无欺的婚姻关系。”

沙利文打开信看到这句话,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把信递给亚当斯说,“这就是你的政府。”

今天,他说自己后悔当初说的那句话。“我还是要帮美国说几句话,如果亚当斯和我是在另一个国家提出这样的移民申请,我们连听证的机会都没有。至少在美国,我们还得到了听证的机会。”

当时,洛杉矶当地媒体对两人作了很多的报道,大多数记者都比较友好,但是有一次,有个记者在他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问:“你们在床上是怎么做的?” 沙利文眨了眨眼睛说:“如果你告诉我你和你的老婆在床上是怎么做的,我就告诉你我们是怎么做的。” 整个房间的记者哄堂大笑。

请听我讲一个跨越四十年的故事

在签证申请被拒绝后,两人先后好几次上诉,其中一次是上诉到美国第九巡回上诉法院。根据美国法律规定,如果被驱逐人证明自己被驱逐后将会遭受极端的困难情形(extreme hardship),就可免于被驱逐。沙利文因此对法院求情说如果自己被驱逐出境,将会遭受极大的个人痛苦和伤害。

昨天写出那段动人陈词的法官肯尼迪,当时正是第九巡回上诉法院的法官,他驳回了沙利文所谓“极端苦难”的辩词,认为他的情形不符合这一规定。

这是最后的判决。

请听我讲一个跨越四十年的故事

6、

不久后,沙利文被迫离开了美国。他和亚当斯先是搬到了欧洲大陆和北爱尔兰生活了一段时间。但是因为亚当斯的家人都在美国,于是后来沙利文又从墨西哥边境骗过边检官员,偷偷入境。

两人从此悄悄地在美国一起生活了几十年。沙利文在一座大楼里当管理员,正常交税,他说政府官员从来没有来找过他的麻烦。

而罗莱克斯呢?她前后一共给六对同性伴侣颁发了结婚证书,直到律师制止。后来,因为无法承受当地人的敌视,她和丈夫永远搬离了科罗拉多。

7、

沙利文一直没有取得合法身份。前几年很多州开始批准同性婚姻,两人的律师劝他们可以到那些州去注册登记,但是他们拒绝了,因为他们坚定地认为,自己当年在科罗拉多拿到的那张结婚证书,是合法有效的。

2012年12月,亚当斯因癌症病危,沙利文和亚当斯的律师再次敦促他们去华盛顿州注册登记。

但是,他们最终没有完成注册。在到达华盛顿州的第二天,亚当斯去世了。

但是后来的某一天,沙利文突然收到了政府寄出的合法工作许可。

沙利文给奥巴马总统写了一封信,要求美国政府对当年的那句侮辱的话道歉。他说,“我这么做主要是为了亚当斯,因为作为一个美国公民,他的档案上不应该出现那样的侮辱,因为他爱他的国家。”

美国公民和移民事务局的局长León Rodriguez给他回了信,是这么写的:“我们永远也不应该那样地不尊重你和亚当斯先生,我们在1975年11月24日的判定中所使用的语言充满了极度的侮辱和仇恨,让你在这些年承受了伤害,谨向你致以我最真挚的道歉,并对你痛失至亲致以慰问。”

现在,沙利文正在以遗孀身份向移民事务局提出了移民申请。

8、

故事讲完了,我想表达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我一开始说的,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不管是婚姻平权还是别的什么,权利都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无数的人所作出的无数细微的举动,最终汇聚成改变历史的时代洪流。

当你看到别人在欢庆的时候,请不要忘记,他们曾经走过一条多么艰难的道路。

我们站在一样的战壕里,面对一样的困境

我们站在一样的战壕里,面对一样的困境

1、

如果你看了今天蔡康永的那段视频,你大概会同意我的看法:这是中国电视史上迄今为止最真实、最勇敢的一刻。

无数人被康永声泪俱下的话打动。我想,不仅仅是因为他道出了所谓出柜之后的艰难处境,更因为他代表着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里面,做真实的自己是何等艰难。

这也是我觉得在看待康永这段话的时候,没有必要纠结“出柜”、乃至神圣化和悲情化这件事的原因。因为最终,不管性别性向如何,不管发肤颜色怎样,我们每个人,都站在同一条战壕里,面对同样的困境。

所以,康永的勇敢,理应有更大的价值。

2、

我们的文化传统,是不鼓励一个人做自己的。

从小到大,乃至终老,社会给我们设置了无数的规范。在每一个抉择的关口,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日日夜夜里,我们都被那股无处不在的强大力量束缚牵引着。

那股力量叫做“别人认为你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有时候它是父母的殷切期望,有时候它是亲戚朋友善意的关心,有时候它是同事邻居背地里的流言蜚语,有时候它是路人难以掩饰的惊讶目光。

而在每一个你渴望真实表达自己的时刻,它们都是扼住你咽喉的黑手。

蔡康永说,“我们不是妖怪。”

可是,这本来就是一个把所有“不一样”的人视为妖怪的社会。你烫了一个奇怪的发型,穿了一件出格的衣服,选了一个没什么钱途的专业,辞掉了一份好工作,过了三十岁仍然不想结婚,一辈子不想生孩子……感受到的压力也许有所不同,但都会被视为妖怪。

3、

好在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终于来到了一个最好的时代,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了更多自由呼吸的空间。可是康永的那种真实和勇敢,仍然是很稀缺的。

在节目中,康永列举了很多例子,从CNN的新闻主播安德森·库珀,到苹果总裁蒂姆·库克,无一例外,都是美国人。

很多人问过我,北京和纽约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我不喜欢做机械粗暴的对比,但是如果一定要简单地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是,美国文化里真的给人留下了多得多的做自己的空间。没有人会对你说,“You are supposed to be”什么样子,没有人对你说“You should do”什么事。你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Just be yourself.”

4、

康永说,他很孤单。可是我想,有一个人,也许会比他更觉得孤单。那就是站在他身边,同样眼角泛红的金星。

身为变性人的金星,处于一个更小众的弱势群体里,身上被大众打着更加难以揭下的标签。不信你去翻翻新闻,很少有媒体会在蔡康永的新闻里说,“同性恋主持人蔡康永”,可是金星的新闻里,出现“变性舞蹈家”、“变性艺人”这样字眼的标题比比皆是。

金星选择做手术,还是遥远的1995年。那可是整整20年前,互联网才刚刚进入日常生活,性别问题还是大众讨论的禁忌,今天在微博上对性别问题毫不在乎的90后一代人不是还没有出生,就是刚刚才断奶。身为一个舞蹈家,做出这样的决定很可能意味着艺术生涯的彻底终结。

可是金星还是勇敢地作出了选择,而且用直到今天仍然十分稀缺的勇气向大众坦然告知了自己的一切。

20年过去了,她活得越来越精彩。

5、

说到勇敢,说到真实面对自己,还有另一个这几天频繁被媒体翻出往事的人,那就是郝蕾。

媒体热衷于她和邓超的陈年八卦,多多少少忽略了她是一个多么勇敢、多么真实的人。

她在自己演艺生涯开始走上正轨的时候,去全裸出演《颐和园》,挑战了当年社会价值观的极限。

她不八面玲珑,甚至在影片宣传接受采访时都直言不讳,说自己是演员,不需要对电影的票房负责,算钱是制片人的事儿,“我要是带着个小算盘去拍戏,就不知道怎么演戏了”。

她剃光头,办摄影展,演话剧……总之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做真实的自己。

很多人看过郝蕾的话剧之后,无论是《恋爱的犀牛》还是《柔软》,都被她的表演深深折服。并不是每一个成功的影视演员都有能力驾驭话剧舞台,郝蕾的舞台张力,我想应该是来自她自己怒放的生命吧。

6、

无论是温和的蔡康永,犀利的金星,还是肆无忌惮的郝蕾,他们都有一张因为真实面对了自己的内心,而不怕被世界欺负的脸。

在节目里,蔡康永说,“当你做到行业顶尖,就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了”。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要让自己更加出色。

真实面对自己,能够给你一种力量,可是有的时候这种力量还不足以对抗世界。所以,你要更加努力,让自己更加强大。

真实面对自己,也意味着要给别人更多的尊重,尊重他们为自己的生活所做的选择。因为你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在那些平静的微笑背后,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里经历了怎样的黑暗长夜,打了多少艰难的战役。

每一个人,都是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

7、

最近很热的美剧Sense 8里,有两句台词很好,摘录在这里送给你。

第一句是,“最终,衡量我们的,是我们内心的勇气。” (In the end, we will all be judged by the courage of our hearts.)

我们站在一样的战壕里,面对一样的困境我们站在一样的战壕里,面对一样的困境

第二句是,“真正的暴力,最不能原谅的暴力,是我们过于恐惧自己真实的自我时所对自己施加的暴行。”

(The real violence, the violence that I realized was unforgivable, is the violence that we do to ourselves when we are too afraid to be who we really are.)

我们站在一样的战壕里,面对一样的困境

我们站在一样的战壕里,面对一样的困境

我们站在一样的战壕里,面对一样的困境

“保持怪异,保持与众不同”

今天的奥斯卡颁奖典礼有很多的花絮和八卦,比如说之前外界一直看好本届奥斯卡是《少年时代》和《鸟人》两部片子的双雄会,像《赫芬顿邮报》就用了一个十分巧妙的标题:Boy VS. Man,boy当然指Boyhood, Man当然是Birdman.

“保持怪异,保持与众不同” 继续阅读““保持怪异,保持与众不同””

为什么每个人都应该读库克的出柜文章

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 (Tim Cook)今天在《彭博商业周刊》上的专栏文章里公开表示自己是同志。其实他的性取向早就是公开的秘密,早在2011年初美国杂志Out就把他评为全美最有权势的50名同志之一,今天只是正式向外界声明而已。

不管是不是同志,不管你如何看待同志议题,他的这篇文章其实都很值得每一个人看一看,里面的很多观念,在美国已经是大众普遍接受的主流观点,但在国内还是非常稀缺的声音。 继续阅读“为什么每个人都应该读库克的出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