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工地写“质量就是泰山”,国外的工地会写什么?

每个人旅行都有自己的目的。以前我出去玩会有很多的想法,比如去著名的景点朝圣或者打卡,乃至希望能够认识一些别的国家的人。但是随着出去玩的次数越来越多,我留意最多的渐渐变成了大多数普通游客不太会去注意的一些细节。

比如前阵子在阿姆斯特丹的时候,我在路边看到一块巨大的幕布,整整有四层楼高,上面红底白字写着一句亚里士多德的话,“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Quality is not an act, it is a habit)”。

出于好奇我跑过去研究了下,发现布后面是一栋正在修葺的房子,这块幕布的作用显然是为了把脚手架和裸露在外的钢筋水泥临时遮挡起来,有点类似国内建筑工地的围栏。

中国建筑工地写“质量就是泰山”,国外的工地会写什么?

这个意外的小发现让我不禁会心一笑,感叹荷兰人对于生活美感的形式主义追求已经到了一定的境界,就连一块用来遮丑的布都要煞费苦心地印上古希腊哲学家的名言。相比之下,国内常见的“质量重于泰山,安全就是生命”一类红色横幅就未免显得有点简单粗暴了。

再比如在布鲁塞尔市中心,我看到一条宽阔的大马路,路两旁分别是一排连绵的房子,每家每户一栋,三层或者四层。门前的空地,有些人家做成了小花园,有些人家则停了汽车。孩子们在院子里玩耍,邻里们坐在门前的台阶上闲谈。

中国建筑工地写“质量就是泰山”,国外的工地会写什么?

布鲁塞尔有一种其他欧洲发达城市不太常见的粗糙和混乱感,一开始让我觉得有点不太适应,眼前这些房子多少扭转了我对布鲁塞尔的观感。

我和朋友感叹说,相比中国城市里清一色的庞大小区和高层住宅,这样的房子无疑更有闲适的生活感。

中国城市里倒不是没有这样的房子——我们把它们叫做联排别墅,但那是少数高档小区里极少数富人才能拥有的豪宅。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已经固化的城市规划理念,都决定了我们没办法让大多数人享受这样的奢侈。

我喜欢看房子,去欧洲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到处闲逛看房子,不看教堂铁塔那些著名建筑,就看普通的民居。中国和美国的房子有一个共同点是,所有房子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千篇一律得仿佛是复制粘贴而成。欧洲就不一样,同一个城市里的房子几乎没有重样的。

印象最深的是布达佩斯,我曾经在居民区里逛了一个下午,看了估计得有四五百栋房子,但愣是没有看到一样的。从外墙的颜色,到窗户门楣阳台的样式,到浮雕和装饰,全都争先恐后变着法子地不一样。

中国建筑工地写“质量就是泰山”,国外的工地会写什么?

当然我留意的不光是房子,还有当地人如何装饰花草,如何设置商店招牌,超市里的水果如何摆放,地图路标地铁路线图是如何设计的,等等等等诸如此类当地人寻常生活中的细节。

为什么喜欢观察这些细节?因为从中经常能够看到每个地方的人独特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

我把旅行看成是窥视别人生活的一种方式,更确切地说,我是想要窥视和感受别人如何在他们的生活中寻求美和创造美。

去的地方多了,我有一个越来越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中国人的生活,和欧美发达国家的生活之间,差距最大的就是审美

我们的摩天大楼已经是全世界最高最多,我们的高铁全世界最快,我们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也差不多是全世界最密集最高效的。

在很多很多方面,中国大中城市的居民都可以毫不惭愧地自夸生活在世界的最前沿。从硬件和基础设施的角度来说,欧洲城市已经远远落后于中国城市。

可是,无论是巴黎伦敦这样的世界名城,还是规模略小但名气不小的布拉格布达佩斯阿姆斯特丹,甚至哪怕是很多默默无名的欧洲小城市乃至小镇,往往都有一种让外人一见倾心的魅力,让人第一眼就迅速地爱上他们。

而这,是中国的城市暂时还无法企及的。

为什么我们的城市很少能够有欧洲城市这样的魅力?我想差距就在于审美。

城市管理者的审美情趣决定着一个城市的硬核,而城市居民的审美水平则在无数微观的细节上诠释着生活该有的样子。

阿姆斯特丹那块写着亚里士多德名言的幕布是一种审美;布鲁塞尔那些有生活感的房子是一种审美;布达佩斯那些竭力要与众不同的房子也是一种审美。

中国人刚刚脱离只求温饱的阶段,而审美本身是一件特别中产阶级的事,提高审美的最大动力是中产阶级对温饱之上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中国城市有了庞大的中产阶级,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自然而然地会提高整个社会的审美水平。

而这个变化的过程,现在已经开始发生,并且我相信将很快地改变中国城市的面貌。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