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今天我们被这张照片震动,一年过去了,这个世界变好一点了吗?

还记得这张照片吗?

一年前的今天,3岁的叙利亚库尔德族小男孩艾兰·库尔迪(Aylan Kurdi)在跟着家人试图从土耳其偷渡到希腊时淹死在地中海里,被发现的时候他面朝下,安静地躺在沙滩上。

继续阅读“去年的今天我们被这张照片震动,一年过去了,这个世界变好一点了吗?”

开往大海的发财巴士

开往大海的发财巴士 | 说一说我知道的纽约赌场

纽约唐人街有一个地方叫“且林士果”,英文叫“Chatham Square”,和世界上很多华人社区奇怪的中文地名一样,这是一个典型的港式粤语音译,“士果”就是广场的意思。虽然号称广场,但其实只是紧挨着唐人街地标建筑孔子大厦的一片极其狭小的三角区域,中心还立着一尊林则徐雕像。每天固定有几个时刻,会有几辆大巴车开过来,停在且林士果的街角,然后很快有人三三两两地上车。装满乘客以后,这些大巴就会启程,先向西穿过哈德逊河底的荷兰隧道进入新泽西州,然后沿着大西洋海岸一路向南。 继续阅读“开往大海的发财巴士”

比选择在哪里生活更重要的,是选择怎样的生活

过去十年,我在北京和纽约之间几度来回,横跨太平洋搬家了好几次。这两座城市几乎瓜分了我整个青春,也携手掠夺了我对城市所能怀有的所有情感,这些情感很难简单地用喜欢或者不喜欢来简单地定义,其中混合了热爱,感激,失落,挫败,留恋,厌倦等等许多难以言说的感受。 继续阅读“比选择在哪里生活更重要的,是选择怎样的生活”

暴击、旋踢,锁技、高飞……看得人肾上腺素飙升

在所有分析美国为什么能雄霸奥运金牌榜这么多年的文章里,都会提到美国人天性中对体育的热爱,对肌肉的推崇,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庞大的群众体育基础。

不管男女,只要有一副好身板,有古铜色人鱼线八块腹肌,即使胸大无脑,也是性感指数报表,到哪里都吃得开。具体的例子可以参考《老友记》里的Joey。 继续阅读“暴击、旋踢,锁技、高飞……看得人肾上腺素飙升”

如果每天刷我们屏的是这样的新闻,里约奥运会给你的印象会不会不一样?

和以往任何一届奥运会一样,在里约同样也有很多很多值得铭记值得感动的瞬间

提起里约奥运会,相信很多人脑子里最先蹦出的词里面,一定会有“黑幕”,“碧池”,“混乱”,“兴奋剂”……

没错,这届奥运会的确是挺混乱的,而且似乎充斥着无尽的口水,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如果你对里约留下的印象只有混乱和不堪,那也挺可惜的。 继续阅读“如果每天刷我们屏的是这样的新闻,里约奥运会给你的印象会不会不一样?”

来自中国的超级APP,可能会改变整个世界

无论是在香港还是纽约,或者世界上任何一个中国大陆以外的城市,在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发达程度上来说,都无法与绝大多数中国城市相提并论。

我们都已经习惯了平时出门用手机打车,吃完饭用手机结账,看电影在手机上买票,不会觉得有什么神奇。 继续阅读“来自中国的超级APP,可能会改变整个世界”

王宝强有九套房,为什么大家知道的只有美国那一套?

答案很简单,因为在美国,要找到一个人的公开信息,实在是太容易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可能是世界上最没有个人隐私的国家。一方面所有的商业交易遵循规范的流程,数据可以快速地汇总到数据库里;另一方面这些数据都是透明公开的,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合法地取得这些信息。 继续阅读“王宝强有九套房,为什么大家知道的只有美国那一套?”

让你对这个世界有感觉的,不是那些冰冷的建筑和风景,而是你遇见的人

台湾有一个作家叫张苡絃,她游历了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和地区,回到台湾以后提出了一个说法,叫“人助旅行”。

什么叫人助旅行呢?张苡絃解释说,这是和自助旅行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因为她发现自己的旅行从来都不是自助,而是在很多人的帮助下才得以完成的。

每到一个国家,她都会去拜访之前在台湾接待过的该国留学生,和他们一起旅行,在他们的带领和帮助下,感受这个国家的真实生活。

张苡絃出身台湾彰化的一个小村子,原本以为自己一辈子要在台湾这个小岛上老死。但是通过这样和当地人深度交流的国际旅行,她发现自己慢慢地树立起了国际观,看到了另一个原本在她的人生中不存在的世界。

她说,旅行就是为了往内看到很深很深的自己,往外看到很宽很广的世界。

我深深地赞同她的观点,这是我看到的对旅行的意义最恰当的描述。我这个公众号,最初用的简介恰好也是两句意思相近的话,“关心世界的广阔与美好,也关心内心的喧嚣和宁静”。

之所以提起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我越来越发现,张苡絃所说的国际观,正是现在很多大陆年轻人所缺乏的东西。

他们眼中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存在着很大的偏离和脱节。

到底什么是国际观?我的理解,就是通过和世界上的人产生联结,和他们成为朋友,进行思维的碰撞和借鉴,从而获得对世界的一个真实客观的认知。

亢奋,焦躁,愤怒,恐惧,自卑与自大,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不了解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

因为不了解,所以会有疏离,会有恐惧,所以会在内心脑补出许多的妖魔化和阴谋论,然后摆出一副抵制的姿态。

要培养国际观,外语好很重要,但外语好的人不一定就能拥有正确的国际观。假如固执地心存傲慢与偏见,即使能在四六级和雅思托福考试里拿到满分,看到的世界依然是扭曲的。

也不是说你每天花很多时间在看国际新闻,对世界大事了如指掌,就会有正确的国际观。当那一个个地名人名只是存在于新闻报道里的冷冰冰的印刷体,你很难会对他们的幸福和苦难产生感同身受的感动和悲悯。

要认识真实的世界,要建立国际观,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前面说的旅行。

当然不是那种跟着旅行团,每天坐着旅游大巴挨个到景点拍照的走马观花式的观光。

在张苡絃的旅行里,她去了一个又一个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去的地方——到克罗地亚过圣诞,在夏天的海边和当地人一起什么都不做就是晒太阳晒了三天,那是属于南欧人的无所事事的美好;到芬兰和芬兰人去森林里露营;去了巴勒斯坦的难民营,听他们讲了外人无法承受的故事……

她说,“这些和不同文化交流的经验大大地影响了我,每一个不同国家的人跟我说过的话,都变成了我学习的支点。我过去学习的英文、历史、地理、公民、社会全都有了意义,我的朋友让我的世界地图立体流动了起来……当真的看见这些人,出现在生活中,走进我的生命里,我才发现刻板印象与偏见是如何限制我看世界的眼光。”

没错,真正的旅行,应该是一种交流。

只有在旅行中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发生交流互动,才能把我们内心的自己和广阔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交流能够让世界在我们心中的形象具体起来,不再是一个个虚幻的概念,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

让你对这个世界有感觉的,不再是那些冰冷的建筑和风景,而是你遇见的人。你会开始关心远方那个原本陌生的国家和城市的命运,因为那里生活着你的朋友。

只有通过交流,你才会发现原来世界上不只是我们有自己的观点,原来还有很多人有着截然不一样的想法。而且大多数时候,只有立场的不同,并没有真正的对错,不需要争出你死我活。

意识到这一点,学会了尊重别人的意见,你才不会再动不动就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要求别人无条件地认同自己的观点。

更重要的是,通过交流你还会发现,原来尽管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之间有不一样的立场和态度,但更多的时候,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会为一样的故事感动和心痛,我们之间的相同,要远远多过不同。

当你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和他们分享了你的喜怒哀乐,你就不会再把世界看成“我们VS他们”的对抗,才不会妖魔化,才不会相信阴谋论。

人和人之间,不光只有立场的差异和观念的对峙,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友好的关系:相视而笑,促膝而谈,牵手而行,拥抱接吻,发生友情,培养爱情。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拼命地鼓吹,每一个人都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多出去看看,和世界做朋友,对世界保持好奇。

走的路越长,认识的人越多,交流的越多,就越能够走出固有经验、刻板印象和从小接受的教育给你打造的窠臼,走出固定的套路,最后让我们的神经在面对世界的时候松弛下来,还原成有血有肉的人。

这王宝强闹啥子?儿也有了,女也有了,离什么婚?现在都什么时代了?

王宝强发了离婚声明后,很多微博网友出来劝和了。我们先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继续阅读“这王宝强闹啥子?儿也有了,女也有了,离什么婚?现在都什么时代了?”

中国VS世界,是你想要的未来吗

里约奥运会开幕以来所爆发的种种冲突,我更愿意看成是今天的中国人和世界关系的一个隐喻。中国队所遇到的一切,从质疑、嘲讽到不公,其实也是每一个走出国门的中国人都可能会有的遭遇。

正因为这样,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地应对这些情况,才更值得我们认真地想一想。 继续阅读“中国VS世界,是你想要的未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