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疯抢川贝枇杷膏,真的吗?

最近很多中文媒体转述外媒报道称,京都念慈菴的川贝枇杷膏在纽约走红。

“网购价格翻十倍”,“强势输出”,“美国爆红”,“神秘的东方液体征服了许多久病不愈的美国人”,“中国神药”……光看这些描述,你大概会以为川贝枇杷膏在纽约真的已经到了人人疯抢奇货可居的程度。

但只要看一下英文媒体报道的原文就知道了,情况并没有这么夸张。 继续阅读“美国人疯抢川贝枇杷膏,真的吗?”

万一,马斯克是个邪恶的坏人呢?

当亿万人为马斯克鼓掌欢呼的时候,我的脑子里突然冒出了这么一个念头:

假如马斯克是个邪恶的野心家,或者是个疯子,就像美国超级英雄电影里那些乖戾怪异的反面坏人一样,那他如果想要对这个地球搞一些破坏,那就实在是太容易了。

继续阅读“万一,马斯克是个邪恶的坏人呢?”

汤姆·汉克斯和梅姨的新电影看得我直起鸡皮疙瘩

好莱坞的新片《华盛顿邮报》(The Post) 看得我直起鸡皮疙瘩,激动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电影拍的好,更是因为电影里所展现的那段真实历史所蕴含的沉甸甸的力量。

斯皮尔伯格导演,梅丽尔·斯特里普和汤姆·汉克斯主演,这样的阵容一看就是奔着奥斯卡去的。虽然最后只拿了两个提名,但一个是最佳影片,一个是梅姨的最佳女主角,都是分量很重的奖项。 继续阅读“汤姆·汉克斯和梅姨的新电影看得我直起鸡皮疙瘩”

曾经跌到谷底的她告诉你,做自己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今天想说一说Ellen DeGeneres。

全世界叫Ellen的人千千万,但只要一说Ellen,相信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会是她。

欧美人习惯用姓来称呼不熟的人,而能够被人省去姓、直接用名字来称呼的,本身就代表了一种超出寻常的喜爱。那么多名人巨星天王天后,能够有这样待遇的并不多。

欧普拉大概算一个,但那多多少少是因为欧普拉这个名字比较独特,几乎没有重名。

Ellen就不一样了,本身就是个常见的邻家名字,还能被独一份地霸占,了不起。

当然我承认,大家喜欢直接叫她Ellen的一部分原因是DeGeneres这个姓太难念又太难记了。英文里有一些单词,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可能永远也记不住怎么拼写,Degeneres这个姓应该算一个。

但不管怎么样,大家对Ellen的喜爱是毋庸置疑的。

想看看她有多红,只要在Google里输入Ellen,搜索框里出现的联想几乎是清一色的溢美之词:

为什么Ellen DeGeneres这么棒;

为什么Ellen DeGeneres是一个行为榜样;

为什么Ellen DeGeneres是一个领袖;

为什么Ellen DeGeneres是一个好的领袖;

为什么Ellen DeGeneres是最好的;

为什么Ellen DeGeneres获得了自由奖章;

为什么Ellen DeGeneres能够激励人心;

为什么Ellen DeGeneres是个英雄。

这些自动联想都是被Google用户搜索最多的条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映了公众对Ellen的印象。你可以试一下输入别的明星,很少有这样一边倒的美誉度。

更不用说,她还曾经被美国人评选为最适合当总统的名人,虽然这个评选有点恶搞性质,但多少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曾经跌到谷底的她告诉你,做自己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出生于1958年1月26日的Ellen刚刚过了自己的60岁生日,之前她在推特上宣布这件事的时候引起了一片惊呼。虽然她的生日不算秘密,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搜到,但还是有很多人表示,不相信她已经60岁了。

曾经跌到谷底的她告诉你,做自己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是啊,她不光样子显年轻,心态更年轻,动不动就在自己的脱口秀节目里跳舞,怎么看都不像是60岁。

和她一样今年60岁大寿的麦当娜莎朗斯通,都遥远得像是上个世纪的人物,可是她还一直活跃在电视上,屹立不倒地保持着最红脱口秀主持人的地位。

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当下性”,她好像有一种永远站在时代前头、持续更新自己的超能力,是这种能力模糊了她的年龄背景,让她一直不会过气。

#

大家喜欢Ellen,我想第一是因为她的幽默风趣,作为脱口秀主持人,这是她的专业能力。

第二是因为她的“kind”,她性格中的善意。

你看她虽然总是四处调侃,但所有的取笑恶搞都有限度,绝不会让被取笑的对象难堪,她的笑话不会伤害任何人,揭伤疤的事她是绝对不会干的,而且她还常常喜闻乐见地自黑。

所以上她节目的嘉宾永远不会有心理负担。

曾经跌到谷底的她告诉你,做自己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第三个原因,是她很真实,她“做她自己”。

现在我们把“做自己”这句话快要说滥了,仿佛这是一件特别轻松的事,就像决定今天下班不挤地铁改搭出租车一样简单。

很少有人想到,做自己其实是一件需要付出代价的事,背后有多少黑暗中的求索,痛苦里的挣扎,无奈之下的放弃,以及来之不易的释放,解脱,蜕变,与成长。

没有这样一个沉甸甸的过程,又如何配得上做自己这样三个字。

曾经跌到谷底的她告诉你,做自己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如今所有人都知道Ellen是女同志,大家早已平静地接受了这一点。

可是在20年前,Ellen通过《时代》周刊和全国性电视节目出柜,却是美国大众文化史上历史性石破天惊的一刻。

她想做的,不过是让大众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虽然私事本不必和外界分享,但每时每刻需要在公众面前保守一个秘密,对她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

直到有一天,她梦见自己是困在笼子里的鸟,可是鸟笼的铁丝之间有缝隙,足够让她逃出困局飞向天空,于是就轻轻松松地下了决心。

那时的美国社会远不如现在开明,Ellen也为自己的决定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几乎葬送了她整个职业生涯。

那时她正在主演一部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创作的情景喜剧,红得家喻户晓。

剧中的主角同样也叫Ellen,观众既喜欢剧中如同邻家女孩一样的主角Ellen,也喜欢扮演Ellen的她,两个形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合一的。

这意味着,如果Ellen出柜,那么电视剧里的Ellen也得出柜。

于是Ellen召集编剧,说服ABC的高管,开始拍摄一集出柜的情节。

1997年4月14日,Ellen出柜的那一期《时代》发行,这样的事从未有过先例,更何况主角是一个备受全美喜爱的电视明星,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封面上的她带着微笑,配上三个轻松的大字,“Yep, I’m Gay”。《时代》有许多经典的封面,但论历史意义,这一期当可排在前列。

曾经跌到谷底的她告诉你,做自己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随后,Ellen开始上各种新闻节目,讲述自己的故事。在欧普拉的节目上,她说,“我意识到如果我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就会让我看上去哪里有些不对劲。”

两个星期以后的4月30日晚上,情景喜剧“Ellen”的新一期播出,剧中的Ellen对扮演心理医生的欧普拉说出了自己的秘密,继剧外的Ellen对全美观众出柜。

曾经跌到谷底的她告诉你,做自己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对于这桩历史性的大事件,美国媒体不吝赞美之辞,表扬Ellen的勇敢。

可是现实是残酷的,美国社会显然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这样一个和他们不一样的电视明星每天活跃在自己家的电视机屏幕上,何况这档剧在白天播出,而日间电视的观众主力来自更保守的中西部。

她和剧组接到了许多充满仇恨的邮件,其中还有赤裸裸的死亡威胁。之后的每一期拍摄,剧组为了以防万一,都要在拍摄现场排雷。

很快,收视率开始下跌,地方电视台拒绝播出这部剧,赞助商也纷纷撤出。

全美28名电视行业的研究专家联名写信,要求对她进行封杀。还有人撰文预测,她的职业生涯将就此终结。

一年以后,ABC在没有通知她的情况下,宣布取消这部剧集。

那之后,整整三年,她没有接到任何一个工作电话,没有人敢冒险找这个自毁形象的女人主持节目。

一直到2001年的艾美奖,Ellen才等到了她人生中的转机。

那一年的艾美奖原本定在9月16日,但911改变了一切,迫使艾美奖不得不改期两次,改到了11月。

原定的主持人纷纷退出,因为他们不知道正处在创痛之中的美国人能不能接受他们讲的笑话,担心拿捏不好尺度而惹来非议。

可是全社会悲伤的时候,大家最需要的,恰恰是笑声啊。

Ellen临危受命主持了那一届的艾美奖。她的语言一如既往的幽默,但又恰到好处,很多段子至今品来还很有味道。

比如她说,“重要的是,恐怖分子夺不走我们的创造力,我们追求卓越的努力,和我们的欢乐——这些只有电视网的大佬们能做到”。

她还用出柜这件事自嘲,“还有什么比一个出柜的女人坐在一屋子的犹太人中间更能惹毛塔利班呢?”

正是这一次艾美奖美国人才重新发现,原来出了柜的Ellen一点也不可怕,还和以前一样有给人带来欢笑的能力。于是,他们重新接受了她。

到现在,她一共主持了两届格莱美,两届艾美,两届奥斯卡。她的脱口秀节目连播十几季,拿了几十个奖,她每年年收入7500万美元。

《肖申克的救赎》里有句台词,”Some birds are not meant to be caged.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

“有些鸟是注定无法关在笼子里的,它们的羽毛太闪亮了”,用来形容Ellen是贴切的。

2016年,Ellen获得奥巴马颁发的自由奖章。当时奥巴马说,“现在我们很容易会忘记,将近20年前Ellen站在最公开的舞台上袒露自己需要多大的勇气,而这样的勇气又是多么重要,不仅仅是对于她所代表的人群,更是对于我们每一个人。”

曾经跌到谷底的她告诉你,做自己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20年间,美国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以Ellen为镜,可以看到这个社会的进步。

而奥巴马的话蕴含的其实正是社会进步的秘密和路径所在——一个社会里所有人的命运都是互相连接的,看起来每个人都只是在争取自己的权利,但其实也是在为所有人争取权利。

就像马丁·路德·金说的,“在所有人自由以前,没有人是自由的。”(No one is free until we are all free.)

当年Ellen选择出柜,是因为她想为大家争取些什么吗?当然不是。她自己说过,不要为这件事赋予过多的意义,没有什么苦大仇深,她就只是简简单单,想让自己过得轻松一些而已。

如果你喜欢Ellen,可以看一下她2009年在杜兰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网上很容易搜到。

演讲只有十分钟,是她典型的脱口秀风格,但在一系列搞笑的包袱之中,她还是埋下了几句肺腑之言。

比如她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完整地活着,不要给自己压力,想要变成一个不是真实的自己……跟随你的热情,对自己诚实,永远不要去跟着别人走,除非你在森林里迷了路。”

你内心的完整与真实,比天大比地大,没有什么事比之更重要。《无问西东》里表达过类似的意思,每个人只能来这世上一次,请真实感受,不要辜负。

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她的最后一句,“You’re gonna be OK, just dance.”

没有什么值得担忧,一切都会好的,跳舞吧。

曾经跌到谷底的她告诉你,做自己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继续阅读“曾经跌到谷底的她告诉你,做自己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很久没有见过这么有趣到让我激动的东西了

今天被任天堂推出的这个叫做 Nintendo Labo 的小玩意儿刷屏了。

昨天任天堂就在官网上预告要推出他们旗下 Switch 游戏机的新玩法,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到了今天早上北京时间7点,视频发布,全世界一片哗然。 继续阅读“很久没有见过这么有趣到让我激动的东西了”

100个法国人联名反对,他们错了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欧洲100多位知名女性公众人物发公开信批评#Metoo运动的新闻。联名签署公开信的有艺术家、医生、记者和性学家,其中大部分是法国人。

最著名的签名者是法国传奇女演员凯瑟琳·德纳芙(Catherine Deneuve),她今年75岁,在法国影坛有着崇高的声望。 继续阅读“100个法国人联名反对,他们错了吗?”

巨婴都是被养出来的

安徽合肥那个为了等老公而拦着高铁不让走的女乘客,我倒也不太同意把那个女乘客简单地定性为漠视规则和不尊重规则的人。

我相信以她身为教师的身份,一定知道规则的重要性,一定也曾经在课堂上谆谆告诫过自己的学生们过马路要看红绿灯,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 继续阅读“巨婴都是被养出来的”

中国人是不需要隐私的?

前阵子的虐童事件里,据说有幼儿园的老师曾经恐吓小朋友说,“我有一个长长的望远镜可以伸到你家里来,你做什么说什么我都知道”。这句邪恶的话别说是小孩子,就是成年人听了大概也不免心中一凛,因为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更甚于人身被控制或者身体被伤害的恐怖——它想要操控和摆布的是我们生活和思想的全部。 继续阅读“中国人是不需要隐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