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开始大家都在谈 Apple Pay,但其实这两天有另一条关于苹果的新闻更有意思,那就是苹果在昨天毅然决然地和 FBI 以及美国政府撕了起来。
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一是因为涉及自911以来美国本土所遭受到的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二是因为事关公民隐私和国家安全的两难选择,而苹果作为跨国大公司公开站出来反对美国政府,无疑将对这个话题在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继续阅读“为什么苹果要撕美国政府”
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一是因为涉及自911以来美国本土所遭受到的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二是因为事关公民隐私和国家安全的两难选择,而苹果作为跨国大公司公开站出来反对美国政府,无疑将对这个话题在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昨天开始大家都在谈 Apple Pay,但其实这两天有另一条关于苹果的新闻更有意思,那就是苹果在昨天毅然决然地和 FBI 以及美国政府撕了起来。
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一是因为涉及自911以来美国本土所遭受到的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二是因为事关公民隐私和国家安全的两难选择,而苹果作为跨国大公司公开站出来反对美国政府,无疑将对这个话题在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继续阅读“为什么苹果要撕美国政府”
同一栋楼里,住在你隔壁的是一对法国夫妇;对门的俄罗斯女孩老是半夜才回家;每天在电梯里总是能碰到那个意大利男人和他的波兰女朋友;出门左拐,那条街上住着很多日本人;再往前,那一片几乎都被印度人占领了……
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是种族的大熔炉。纽约就更是如此了,这个城市有将近一小半的人是在美国以外出生的第一代移民,再算上那些父母辈或者祖父母辈移民来的,种族成分就更是复杂到让人晕眩的程度。
前几年曾经流行过一个词叫“地球村”。去纽约前我对这个词没有什么直观的感受,到了纽约以后一下子就明白了,纽约不就是一个典型的地球村吗?同一栋楼里,住在你隔壁的是一对法国夫妇;对门的俄罗斯女孩老是半夜才回家;每天在电梯里总是能碰到那个意大利男人和他的波兰女朋友;出门左拐,那条街上住着很多日本人;再往前,那一片几乎都被印度人占领了…… 继续阅读“为什么今年美国的中小学要在中国春节放假?为什么?!”
挺多国家都有发行生肖邮票的传统,有些还是很小、大多数人基本没有听说过的地方。而且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是小的国家,猴票就越有特色。
前阵子看到今年猴票发行的消息,我一时兴起去搜了搜其他国家的情况,结果发现挺多国家都有发行生肖邮票的传统,有些还是很小、大多数人基本没有听说过的地方。而且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是小的国家,猴票就越有特色。我把目前搜到的各国猴年邮票汇总一下,感觉猴年已经被邮票设计师们给玩坏了。 继续阅读“中国猴年已经被全世界的邮票设计师玩坏了”
在城市硬件建设上,纽约的确已经被远东崛起的中国抛在了后面,尽管我能找出许多理由解释其中的原因作为辩护,但比不上就是比不上,这一点无可置疑。
1、
纽约有很多中国游客,所以在地铁站里、或者某个中餐馆里,经常能听到熟悉的中文。
在我无数次无意中偷听到的对话里,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纽约也不怎么样啊,地铁这么破,比上海差远了。” 继续阅读““纽约也不怎么样啊,地铁这么破,比上海差远了。””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这,大概就是新闻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几年前,讲述韩国民主转型血泪史的电影《辩护人》在韩国引起巨大的轰动。传到中国以后,出现了一句有意思的评论,“他们有改变国家的电影”。
其实,在一个正常的社会,能够改变国家的不仅仅只有电影,更多的时候,是律师,记者,民间组织,是每一个愿意站出来的普通人,是每一支能够自由发声的公民力量。 继续阅读“他们有改变国家的电影,和报纸”
这就是我的旅行哲学,就是要让花的每一分钱和每一分钟都实现最大的价值,在舒适和便利的前提下实现旅行的意义。
春节假期快到了,相信很多人都已经或者即将开启假期模式。中国人热衷的东南亚、中东这些地方,比如新马泰和迪拜什么的,很适合冬天去玩,距离不远又不冷。
前阵子很流行穷游,但很多时候穷游是以牺牲旅游体验为代价的,虽然钱省了,但其实往往得不偿失。相比穷游,我觉得我们更应该推崇的是“高效游”,也就是在有限的几天十几天时间里,让自己花的每一分钱、每一分钟都最大化地发挥价值,获得最好的旅行体验。 继续阅读“怎样让旅行中花的每一分钱每一分钟都物有所值”
中国是圆珠笔制造大国,有3000多家生产笔的企业,但尴尬的是造不出圆珠笔笔尖的那个圆珠,还需要依赖进口。
最近关于圆珠笔的讨论很多,根据媒体报道,中国是圆珠笔制造大国,有3000多家生产笔的企业,但尴尬的是造不出圆珠笔笔尖的那个圆珠,还需要依赖进口。
去年11月央视的《对话》有一期节目讲的也是这个话题,他们请了几家国产企业的负责人,讨论为什么中国造不出圆珠,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继续阅读“中国能造出航天飞机,却造不出这两块钱的东西”
有很多人曾经带着同一个困惑来问过我的意见,有些是网络上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有些是我生活中认识的朋友。这个困惑来自于他们的年龄和人生选择的冲突,最常见的问题是,“我已经28/29/30岁了,是不是已经不适合出国念书了?”
前两天我介绍了一部最近在美国很火爆的纪录片《制造杀人犯》,讲的是美国威斯康辛州的一个底层白人,年轻时被冤枉而坐了18年的牢,后来被DNA证据洗脱冤情,没想到出狱两年后又再次因为谋杀罪入狱。他的第二次受审过程同样疑点重重,有很大可能又是冤狱。
这部纪录片从他第二次入狱开始拍,跟拍了十年,上个月播放后引起巨大的轰动,引发了公众对司法公正的质疑,有十几万人联名签署要求对案件重审。 继续阅读“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不管什么时候都不晚”
在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群人,有那么一种人,不甘心受困于日复一日的庸常生活,总是记挂着远处的山,远处的海,远处的星星、月亮和太空。于是他们就走出了家门,迈开了脚步,踏上了征服的旅程。
很多年以前,我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一篇讲登山的文章,大部分内容我已经不太记得了,但是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那句话是一个著名的登山者在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登山的时候说的。
他说,“因为山在那里。” 继续阅读“徒步穿越南极1469公里,他倒在离终点48公里的地方”
最近几年,全世界网民对波兰展开了一波又一波大规模的群嘲和攻击,在这个基础上还诞生了一派影响深远的互联网亚文化,叫“波兰球”。
这个被全世界网民吊打的国家,是波兰。 继续阅读“这个国家被全世界网民吊打,结果演变成了世界各国大乱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