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杨事件之后,霍顿的所有社交媒体账号已经全部被我国网友攻陷,主要是三大阵地:Instagram, Facebook, 还有Twitter。
其中,霍顿Instagram上最后发布的一张照片,一共收到了43万3400条留言。这还是霍顿在今天早上关闭了Instagram的评论功能,不然估计能冲上百万。 继续阅读“翻墙出征以前,先学好英文!”
孙杨事件之后,霍顿的所有社交媒体账号已经全部被我国网友攻陷,主要是三大阵地:Instagram, Facebook, 还有Twitter。
其中,霍顿Instagram上最后发布的一张照片,一共收到了43万3400条留言。这还是霍顿在今天早上关闭了Instagram的评论功能,不然估计能冲上百万。 继续阅读“翻墙出征以前,先学好英文!”
每隔一段时间,“有趣”这个话题就会被翻出来重新炒一遍。
出身无法逆转,颜值很难改变,要在银行存款金额后面多加一两个零也是难上加难。数来数去,似乎只有有趣看起来是人生的一条捷径。
但是对不起,“做一个有趣的人”也不是随随便便能办到的事。
1、
高晓松,大家都觉得是有趣的代表。因为有趣而散发出迷人的光芒,让很多女孩子愿意忽略他颜值上的缺陷。
但他的有趣,首先是一种天赋,那种浑然天成、混合着才华和幽默感的气质和谈吐,谁也学不会。
其次,来自于阅历和知识储备,出口成章引经据典,看起来信口开河,但背后一定是大量的经历和阅读在支撑,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学到的。不经过旷日持久的勤修苦练,不可能脱胎换骨。相比之下整容可能还更容易一点。
最后,是他特立独行的魄力和做事方式,这一点就更没有办法学了。认识女孩子三天,就向她求婚,还成功了。普通人要敢这么做,恐怕只会被对方当成疯子。
所以说,“做一个有趣的人”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不是不能做,不是不应该做,而是做不了。
相比有趣,我觉得更重要的是靠谱。有趣既是天赋也是历练,总之都很难靠努力去习得;倒是靠谱,是能够通过修炼而养成的品德。
靠谱也是我们这个时代被严重低估的品格,因为靠谱的人最大的优点是让其他人省心和安心。
约人见面不习惯性迟到,答应的事情尽力办到,借了钱按时还,饭局轮流买单……这些都做到了,自然就受欢迎,有趣不有趣真的没你想象的那么重要。
2、
既有趣又靠谱固然好,但可惜能够同时兼顾两者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时候,靠谱和有趣是两种严重冲突的特质。太看重有趣,就容易特立独行,就容易失去底线,就容易心浮气躁,一不小心就变得不那么靠谱。
就好像玩游戏创建人物,能分配的技能点总是有限的,有趣的属性多了,就势必要从靠谱那里砍掉一些。
无论是交朋友,找工作搭档,还是谈恋爱过日子,不靠谱远比不有趣要给别人带来更大的麻烦或者更大的困扰,谁用谁知道。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被那些不靠谱的人虐过的经历。拿工作来说,做一个项目的时候总有人口若悬河指点江山,提出各种雄心勃勃的远大目标,结果到最后却发现连分配给他的一个普通的PPT都做不好。
你可能还有幸见识过另一类更有趣但更不靠谱的人。他们风趣幽默经历丰富交友广泛,永远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能够和每一个刚认识的人迅速地成为朋友,对任何话题都游刃有余,在每一个饭局派对社交场合都左右逢源。
但时间久了,破绽就慢慢地出现了。你明明记得他上一次说自己出身香港富商之家,结果一转身就听到他夸耀自己是军队高干子弟。明明在这个人这里他说自己毕业于美国常青藤名校,到了另一个人那里他又变成了游学欧洲各国。
各种细节拼在一起,根本就圆不上,才知道这个人原来有多么不靠谱。
这样的人接触多了,对那些所谓有趣的人,就多了戒心。
3、
旅行是最能看出一个人靠谱不靠谱的场合之一。
日语里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词,“成田分手”,意思是很多新婚夫妇在蜜月旅行中发生摩擦纠纷,恨不得杀死对方,等到结束旅行回到东京成田机场后就火速分手,一拍两散。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这种现象大量出现,因此日本人专门造出了这个词。
至于闹翻的原因,日本媒体总结大致有这么几条:因为弄丢护照而争吵,因为误了飞机而争吵,因为订的酒店不合适而争吵,因为行李丢失而争吵,因为要去哪个景点不能达成一致而争吵,因为没有做好攻略玩的不开心而争吵……
你看,所有的导火索都是因为双方的不靠谱在旅行中展露无遗,而不是不够有趣。
我自己在旅行中也吃过不靠谱的亏,因为我曾经一度向往那种想走就走的旅行,觉得那样够潇洒够有趣。
那时我出门前从来不做任何攻略和准备工作,就带一个可以随手拎上飞机的小行李箱,随便塞几件换洗衣服就出发,在去机场的路上才匆匆忙忙地订一家酒店,到了目的地住进酒店以后才随便在网上搜一下看看有什么地方可以逛逛。
一次两次还可以,也算是一种放松的度假方式。但次数多了,问题就来了。
因为事先没有针对酒店做充分的研究,所以经常订到状况不好的酒店,遭遇了各种意想不到的状况,大大影响了旅行的心情。
有一次在马来西亚马六甲,我就不幸地住到了一家可能是有史以来最脏的酒店,床单黑乎乎的不说,被子上还有各种可疑的印迹,掀开枕头赫然发现两根卷曲的毛发……
那天我衣服裤子都没有脱,在床的一角凑合着睡了一晚,第二天早上带着倦意在马六甲小镇简单转了一圈,就匆匆坐车回了吉隆坡。
还有一次去巴黎,我随便订下的酒店又不幸踩到了地雷。这一次卫生状况倒还可以,但是地理位置让人崩溃,在荒郊野外一个 in the middle of nowhere 的地方,周围什么也没有,最近的地铁车站走路要30分钟,最近的小餐馆要走20分钟,打车进城一趟要几十欧元……
那一次每天光是交通问题就把我们折腾得半死。
因为没有做好行程规划,每天早上起来都不知道到底要去哪里。巴黎有那么多博物馆,那么多有意思的餐厅,那么多值得逛逛的街区,但我们最终只是去了最著名的那几个大众景点,而失去了更深一步寻访和认识这个城市的机会。
4、
随心所欲不做准备的旅行,表面上轻松有趣,但往往适得其反。
旅行的目的,一是为了放松心情,二是为了增长见识,但一偷懒,一不靠谱,这两个目的就都达不到,而且还造成了时间和金钱的浪费。
在吃了几次苦头以后,我就再也不想那样不靠谱了。
卡尔维诺说,“我对任何唾手可得、快速、出自本能、即兴、含混的事物没有信心。我相信缓慢、平和、细水长流的力量,踏实,冷静。我不相信缺乏自律精神,不自我建设,不努力,可以得到个人或集体的解放。”
人生每一个选择都是有代价的,旅行又何尝不是如此。不自律,不努力,不自我建设,只想轻松即兴的旅行,最后的结果就是换一个地方浑浑噩噩地过几天而已,彻底失去了旅行本身的意义。
该做的功课,一点都省不了,否则冷不丁就会被人生反咬上一口。
所以现在我每次出去旅行之前,都会老老实实地做足功课。
拿订酒店来说,我会到 TripAdvisor 上专门花几个小时,先根据价格区间、地理位置、交通情况等标准初步筛选出一批,再详细看给各家酒店的点评情况来作选择。
TripAdvisor 是全世界最大的旅行平台,在美国的普及度有点类似大众点评在中国的普及度,但他们在全世界48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分站,其中中文网站叫猫途鹰。
作为一个重度的 TripAdvisor 用户,我喜欢用这个网站的原因有这么几点:
第一,信息全面,覆盖13.6万个旅游目的地,基本上地球上不管去哪一个角落,都能在 TripAdvisor 上找到有用的信息,世界上绝大部分酒店都和他们有合作,不用担心错过合适的好酒店。
第二,TripAdvisor 的点评都是真实的,这是我觉得国外这一类用户点评网站相比国内网站最大的优势和价值所在。TripAdvisor 设置了各种机制,对虚假评论严防死守。比起淘宝上泛滥的虚假好评,绝对是一股清流。
因为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社区氛围,所以大部分住了酒店之后来点评的用户都掏心掏肺地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遇到好的酒店会毫不吝啬赞美,有不好的地方也大肆吐槽。
看到他们标记出来的槽点,比如网络太慢或者周围环境太吵等等,就可以有效地避开这些雷区,对我来说确实让旅行变得靠谱了不少。
很多英语国家的人天生自带腹黑毒舌技能,他们的吐槽一般不会直接说不好,而是会用点修辞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所以读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比如吐槽酒店前台服务态度不好,有个人写的是,“脸上有一种冷笑的表情,当他站在接待台上看着我们的时候就有一种‘我赢了’的感觉”。
再比如吐槽电梯关门太快,“在它像断头台那样合上之前你只有几秒钟的时间”。
为什么是中文的呢?因为这是我在他们的 APP 上截的图,他们对大量英文点评做了汉化,会根据手机系统的语言设置展示相应的语言。如果不想看翻译,点一下也可以直接显示原文。当然上面中国人直接用中文写的点评也很多。
除了可以查酒店和预定酒店,TripAdvisor 还有很多其他的功能,比如有各种餐厅的介绍和点评,各个景点的介绍和点评,各个城市各个国家的游记、行程和攻略,等等。
我的感觉是,不管是经常出国旅行的人,还是海外旅行零经验的菜鸟,都可以从 TripAdvisor 上得到许多非常实用的信息和帮助。
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咬死游客事件,社交媒体上的舆论走向基本遵循着以往所有类似事件的相同轨迹。
首先是大家众口一词地指责下车女子的愚蠢和不守规则,竟然在情绪冲动之下忘记了危险而贸然下车。 继续阅读“可能要他们一家老小全部被老虎咬死你们才满意是吧”
今天早上,看到法国尼斯的新闻,我的第一反应是,沮丧。
我没有像往常一样,迅速地打开各大媒体的网站,仔细地阅读每一篇报道,迫切地想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
不,不需要。不用打开任何网站也能知道那上面登的都是什么。无非是亲历者的叙述,现场惨状的照片和视频,死伤人数的滚动更新,各国政要第一时间发出的慰问和谴责,以及信誓旦旦“绝不向恐怖主义低头,一定要捍卫正义和美好”的动听誓言与决心。
我们都是查理。我们都是巴黎人。我们都是布鲁塞尔人。我们都是奥兰多人。我们都是尼斯人。下一次呢?我们会是谁,会是哪里人?
这样的场景,每隔几个月就会出现一次,无非是换一个时间,换一个地点,换一个场景,换一批失去亲人爱人的普通人,换一种语言倾诉痛哭。
法国人只是那个尤其不幸的倒霉蛋,他们的国家在18个月的时间里被恶魔光顾了三次。但是发生在哪个国家又有什么区别?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刷,整片大陆就都不再完整。不是幸灾乐祸的理由,也没有什么好感到侥幸。
社交媒体上,人们照例推出新的热门话题标签,贴出新的插画和各大报纸的头版。全世界的城市里,人们照例举起蜡烛悼念,广场上照例堆满鲜花,地标建筑上照例打出法兰西共和国的蓝白红。
感谢他们仍然有这样的天真和热血。虽然没什么用,但这似乎是坐以待毙的人类唯一能够做的事,而且至少提醒着我们,总有人尚未麻木,尚未失去勇气和对这个世界的希望。
每次发生突发事件,Facebook都会推出一个功能,让事发地的人们标记自己的状态,以便能够向关心他们的亲朋好友报平安。有一位女士,几天前正好在发生枪击案的美国达拉斯参加婚礼,刚刚才回到尼斯。一周之内,她两次登录了Facebook的那个页面。
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她说,“We should not live in a world like that”,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今天我在朋友圈赌气说,再也不想看任何新闻了。沮丧,是最近很多新闻给我带来的感觉。一切都太糟糕了。从美国到英国,从川普到脱欧,似乎一夜之间,全世界都开始互相抵制,互相仇恨。
“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应该是这个样子”,这也是我现在的想法。
已经有很多美国媒体,把今天的美国比喻成60年代的翻版。在那十年里,人类首次登上月球,肯尼迪被刺杀、马丁·路德·金被刺杀,那是美国历史上另一个交织着突破进步与仇恨撕裂的动荡年代。
我常常嘲笑说,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把“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挂在嘴边,用来形容他们所处的时代。就像《午夜巴黎》里描述的那样,人们总是对过去的时代怀有某种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
但是最近这段时间,偶尔我会在想,也许这句话真的适合用来形容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尽管,从目前的态势来看,一切都不会马上终止,除非出现奇迹,明天的世界只会变得更加糟糕。
再过几天,就是我到纽约十周年的纪念日。2006年8月17日,那时美国大陆航空(Continental Airliens)还没有和美联航合并,我坐着Continental的CO88航班,从北京出发,降落在纽瓦克机场。
十年前的世界,和现在的世界,是多么不一样啊。
那一年的纽约,911的伤痕仍然随处可见,人们带着伤痛和尊严,对我讲述着那个旁人难以想象的惨痛时刻。
走过街边的教堂,可以看到铁栅栏上绑着的已经褪色的一面面小国旗,每面旗子上都写着一个殉难者的名字。偶尔在路边民宅的门上,可以看到一张已经发黄的照片,旁边写着“纪念我亲爱的父亲,死于2001年9月11日”。
我在Google上搜索我的教授写的文章,找到的第一篇是她发表在Village Voice上的,写她从下城的地铁站走出地面,看着轰然倒塌的世贸大楼和一片浓烟滚滚的废墟,然后和其他人一起慌不择路,终于找到一个还能打电话的亭子,听到话筒里传出爱人的声音,才放了心。
十年之后,新的世贸大楼已经建好,但这个世界,却多了更多的废墟。
现在回过头看,我们这个世界一切的改变,都是从911开始的。潮水的方向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发生逆转的。
但在我到达纽约的那一年,这个伟大而坚强的城市,秩序并没有受到影响,一切井然有序。纽约人开放的姿态和心胸也没有受到影响,仍然张开双臂,欢迎着来自世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包括我。
那时移动互联网还没有形成气候,iPhone还没有问世,智能手机时代还没有来临,Facebook刚刚从哈佛校友网扩展到其他常青藤高校,还需要有.edu结尾的邮箱才能注册。
在那样一个“前移动互联网”和“前社交媒体”的时代,人们津津乐道“地球村”这个词,那是那时的人们对于世界的朴素畅想。在国内的时候我也热衷于在文章里写“地球村”,但直到到了纽约以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地球村啊——在这个城市,能找到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餐馆,一节地铁车厢里有来自几十个国家的人,银行的ATM机上有英文、中文、韩语、西班牙语四种乃至六种语言,填表格时中文的选项甚至细分到了普通话、粤语、闽南语和台山话……
在纽约,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和价值,就是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热爱这个世界。
我当然是爱国的,没有人比曾经在海外生活的人更懂得爱国是什么滋味。我爱中国八千里路云和月,爱中国上下五千年风与尘,爱先秦百家,爱唐诗宋词,爱明清笔记,和许多中国人一样,固执地相信中文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中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食物。
我永远忘不了有一年的春节,我和几个朋友在唐人街一间又破又脏散发着酸臭味的小KTV里,把所有我们从小到大学会的红歌唱了一遍又一遍,“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样的歌词和旋律,美极了,美极了。
我也忘不了汶川地震的那几天,我专门跑大老远去买中文报纸,因为只有中文报纸才有每天十几个版的详尽报道。我在地铁上摊开对开的报纸,看着看着鼻子就酸了,当着一车厢的陌生人,像个傻子一样地红着眼。
我也为北京上海林立的高楼自豪。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我已经从学校毕业,开始在纽约工作。我一度挖空心思想要飞回北京看比赛,因为实在请不了假才不甘心地放弃。奥运会前夕有一天,我的工作单位来了一个伦敦的实习生。在晨会上,大老板开玩笑地对他说,欢迎来到世界的中心。那个高冷的英国小孩撇撇嘴不屑地说,伦敦才是世界的中心。大老板被将了一军,反驳说,不对,现在北京才是世界的中心。那一刻我自豪得要命。
我说这一切不是标榜我多爱国,恰恰是想说,爱国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朴素的情感,没有必要多加标榜,也没有必要做成鸡汤和鸡血到处贩卖。
但是纽约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爱国和爱这个世界,并不矛盾。来到纽约的每一个国家的人,都爱他们的祖国,但是他们能够和谐相处,相亲相爱。虽然摩擦不可避免,但都本着尊重,求同存异,包容着多元的想法,寻求着最大公约数。
互相抵制,互相仇恨,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英国人就算脱离欧盟,但是英国所面临的问题,并不会消失。
我曾经以为纽约会是未来世界的一个寓言和缩影,现在想来,大概是我太天真。
每次有热点新闻,都会有人在后台留言,说,你不说两句吗,这件事你怎么看。
我的确是想说的,但是有很多次,我打下一行行字,然后又按着回车键一个字一个字删掉。删掉的原因是,我觉得说来说去,说的不过是一些最基本最朴素的常识,但即使是这样的常识,也会有很多人不懂。
如果你看得懂,请原谅我一次次压抑直抒胸臆的冲动,小心翼翼地寻找着最安全的表达方式。
原谅我腾转挪移,字字小心。原谅我保持沉默。
原谅我挂上一张诚恳天真的脸,笑着对这个操蛋的世界说,欢迎欢迎,请进请进。
不出所料,昨天南海的新闻又把朋友圈变成了热闹的战场。有人热血沸腾慷慨激昂,也有人冷眼相看出语相讥。
这样的场景在每一次热点事件爆发时都会出现。在生活中我们不会随便和别人聊起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但是有了社交媒体以后,我们的大脑像是装上了一扇窗,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瞥上一眼。不管是亲友爱人,还是几年十几年没有见过面的中学同学,或者是曾经帮你租过房子的中介,都能够知道你的想法,你完全无所隐藏。因为你转发的每一篇文章,你复制粘贴的每一条段子,分享到群聊天里的每一张图,都清清楚楚地表明了你的观点、倾向和态度。 继续阅读“价值观才是人和人之间最深的鸿沟”
本来并不想写这种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纯属普及基本常识的文章,但是没有办法,缺乏常识的人真的太多,所以我今天抓个典型,再次开启打脸模式,顺便做一次如何识别假新闻的常识培训。
事情是这样的,今天看到某个海外资讯公号推送的这样一篇文章。 继续阅读“轰动你妹啊,还是先来跟我学学怎么辨别假新闻吧”
从昨天开始大家都在谈 Apple Pay,但其实这两天有另一条关于苹果的新闻更有意思,那就是苹果在昨天毅然决然地和 FBI 以及美国政府撕了起来。
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一是因为涉及自911以来美国本土所遭受到的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二是因为事关公民隐私和国家安全的两难选择,而苹果作为跨国大公司公开站出来反对美国政府,无疑将对这个话题在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继续阅读“为什么苹果要撕美国政府”
1、
纽约有很多中国游客,所以在地铁站里、或者某个中餐馆里,经常能听到熟悉的中文。
在我无数次无意中偷听到的对话里,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纽约也不怎么样啊,地铁这么破,比上海差远了。” 继续阅读““纽约也不怎么样啊,地铁这么破,比上海差远了。””
春节假期快到了,相信很多人都已经或者即将开启假期模式。中国人热衷的东南亚、中东这些地方,比如新马泰和迪拜什么的,很适合冬天去玩,距离不远又不冷。
前阵子很流行穷游,但很多时候穷游是以牺牲旅游体验为代价的,虽然钱省了,但其实往往得不偿失。相比穷游,我觉得我们更应该推崇的是“高效游”,也就是在有限的几天十几天时间里,让自己花的每一分钱、每一分钟都最大化地发挥价值,获得最好的旅行体验。 继续阅读“怎样让旅行中花的每一分钱每一分钟都物有所值”